就在王忠嗣下狱的第二天,安西突然传来了捷报,
这事又与吐蕃有关,吐蕃多年来,东进受阻,于是一直以窥伺安西四镇。
小勃律虽然地窄人寡,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天竺及吐火罗地区进入安西的主要通道。吐火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小国,多数已向大唐称臣纳贡,当年大唐还在吐火罗地区设立过都督府。
吐蕃为了控制这条重要的通道,便与小勃律联姻,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的国王,这件事的后果是唐朝西北的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献贡不通”。使得大唐在这一地区的权威大大受损;
从田仁琬、盖嘉运以及夫蒙灵察等人主政安西开始,便对这一地区接连不断的讨伐,但都未能成功。
这次安西副都护使高仙芝率一万步骑从龟兹出发,以太监边令诚为监军,途中疏勒(喀什)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队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
这支大军随后翻山越岭,用时近三个月抵达小勃律,夜袭连云堡,降服小勃律,令周边各个小国大为振动,纷纷来投。
但有些奇怪的是,这次的捷报并不是安西主帅夫蒙灵察上奏的,而是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直接从小勃律发来的捷报。这无异于是在说这次告捷和安西主帅夫蒙灵察根本没什么事。
只要稍为有心,但不难看出,安西将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力倾轧现象,高仙芝只是副都护,打了胜仗,却没有和主管整个安西军政事务的上司夫蒙灵察汇报,而是越过夫蒙灵察直接上奏了朝廷。这相当于是恨恨地扇了夫蒙灵察一个耳光。
李林甫这天难得来政事堂办理公务,手上拿着这份捷报,对左相烈问道:“此事,陈相公怎么看?”
烈装糊涂道:“小勃律背叛大唐多年,致使多国贡路不通。此番高仙芝成功拿下小勃律,总归是震慑了肖小,扬了我大唐国威,圣上闻奏,一定是龙颜大悦。”
烈说了不少,但实际上又什么也没说,李林甫淡淡一笑说道:“陈相公所言极是。”说完,李林甫将刑部尚书公孙谨、巡察御史吉温召进了自己的公事房。
吉温不等李林甫询问,就先一步说道:“李相公,小勃律大捷,对咱们而言很有利,李相公提倡重用蕃将,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他这番告捷,再次印证了李相公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我大唐人才济济,缺了王忠嗣,边疆一样是捷报连传。”
一直以来,大唐都是比较开放的,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军中就有不少异族将领,不过当时大唐没有设立军镇,将领的权限没有那么大。而且那些异族将领也不少能出任主帅镇守一方。
但从开元后期始,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欲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自己的相权。他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林甫提倡重用蕃将,使得安禄山等人得已不断升迁,最终成为撑控一方军政财大权节度大使。
吉温善于奉承,所说的一番话正中李林甫下怀。
李林甫转头问公孙谨道:“公孙尚书怎么看?”
公孙谨说道:“安西孤悬于万里之外,狄夷环伺,若是安西将帅之间不合,难免会给狄夷可乘之机。但同时也因为其孤悬在外,若主帅所任非人,朝廷难以掣肘,时日稍久,恐会生变。高仙芝虽然善战,但其乃高句丽人,若没有朝廷的支持,他在西域难有作为,下官以为,以高仙芝镇守西安很适合。”
公孙谨心里也明镜似的,李林甫扶起高仙芝取代夫蒙灵的心思已经很明显,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推一把。
李林甫没有表露自己的态度,转开话题道:“公孙尚书,王忠嗣的案子有何进展?”
“禀相公,不出所料,王忠嗣并没有否认自己违抗圣旨,拒不出兵的事实,但对和太子勾结,图谋废立的指控却疾口否认。”
李林甫冷哼一声说道:“那就派人搜查王忠嗣府上,看看有没有谶书之类的罪证?”
所谓的谶书是记载预言应验的书,谶书向来很流行,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汉代王充《论衡实知》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牀,颠倒我衣裳,至沙邱而亡。’”
因为谶书影响大,而且多被用来预言政权更迭,向来为帝王所忌。
李林甫的意思很明白,王忠嗣不是否认和太子有勾结、图谋篡位的事情的吗?如果从王忠嗣府上搜出有这方面预言的谶书来,看你王忠嗣还怎么狡辩?
公孙谨有些为难地说道:“相公,此事恐怕不好办,大理寺清吴尊儒自命清高,办案之时,对下官造成了极大的掣肘。御史中丞杨慎矜在这件事上,态度暧昧不清,时而帮着下官说话,时而帮着吴尊儒打圆场,他们不配合,谶书之事恐怕会弄巧成拙啊。”
吴尊儒是个迂腐的老家伙,又臭又硬,偏偏他孙女嫁给皇六子荣王李琬,和九公主李持盈的关系也很好,加上平时没大理寺什么事,李林甫没有动他,却不想在关键时刻,吴尊儒倒成了个大麻烦。
在这件事上,如果是吴尊儒让李林甫恼火,那杨慎矜的态度简直就是让他无比愤怒了。因此杨慎矜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当初为了对付韦坚,李林甫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升韦坚为刑部尚书,以杨慎矜代替韦坚的水陆转运使这个肥差;
随后,因为杨慎矜首先上表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私会景龙观。扳倒韦坚后,李林甫投桃报李,又让杨慎矜兼了御史中丞一职。
然而自从那之后,杨慎矜就开始刻意的和他保持距离,凡事虽然没有明着反正,但总会找些借口推脱,平时杨慎矜这么做,李林甫也就忍了。
利用王忠嗣扳倒太子李亨,这是的终极目标,关乎他全家的性命,杨慎矜在这件事上打马虎眼,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现在王忠嗣一案已到了紧要关头,要收拾杨慎矜总得找个时机,可以说是远水难解近渴啊。
李林甫暗呼失算的同时,心里暗暗决定,今晚就找杨慎矜聊聊,给点颜色他瞧瞧,希望让他在此案上全力配合吧。
这时吉温说道:“相公,下官以为王忠嗣一案,关键是看圣上的态度,在朝堂上太子和王忠嗣都有意以亲情感动圣上,接下来在这方面,他们一定还会有动作。如果能杜绝此事,坐实王忠嗣的罪名就容易得多了。”
“高力士!高力士啊!”李林甫叹了一句,高力士从李隆基没登基之前就开始追随,深得李隆基信任,对李隆基的影响力就连李林甫也自叹不如。
偏偏高力士一直有意无意的护着李亨。否则李亨能撑到今日吗?有高力士在,就等于是在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间形成了一条牢固的纽带,看来不斩断这条纽带,要扳倒李亨真是很难。
但要斩断这条纽带,更难。或许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杨贵妃了。
除了让公孙谨和吉温多去搜集一些王忠嗣的罪证外,当天散朝之后,李林甫便派人去请御史中丞杨慎矜,以及杨钊和李昂请到自己府上。
杨慎矜最先到右相府,李林甫却故意晾着他,就那么让杨慎矜一个人偏厅里枯等着。
李林甫先是接见了杨钊,谈了一柱香时间,然后才接见李昂。
李昂和杨钊关系很不错,李林甫没有同时接见,定是另有考量。
李昂一边跟着相府的管家前往正堂,一边暗暗琢磨李林甫请自己过府的用意。
半道上,刚好遇上相府的六郎李嵘,李嵘吃过李昂几次亏,对他很不爽,一见面就忍不住冷哼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唷!这不是李探花嘛,真没想到,李探花有一天也要跑到我家来,怎么?想让家父提携是吧?别不承认,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
李昂嘿嘿笑道:“六郎推断得真准,您要是到街上摆个摊儿给人算命,一定很赚钱,六郎不妨考虑考虑。”
李六郎一听,便要发作,李府管家连忙说道:“六郎,李长史是相公请来的客人,相公正在正堂等着,耽搁不得。”
李嵘很怕自己的父亲,一听管家这么说,便不敢发作了,一口气憋着,把他憋成了一脸猪肝色。
李昂接着笑道:“六郎,都是自己人,开个玩笑而已,千万别当真,你要是赚摆摊算命不好玩,要不改天与我到陇右去,一起找吐蕃人消遣消遣?”
“哼!”李六郎一肚子火不能发,只得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一直以来,每天订阅量都非常少,撑得很辛苦,而且因为成绩不好,两三个月没有版面推荐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今年就象是犯太岁,流年不利,自己身体多病,家父刚住院二十天回来,可没几天冠心病犯又叫痛了。
加上这惨淡的成绩,一个月的订阅收入不过三几百块,还不够一天的住院费用,昊子可谓是心力憔悴。
求订阅,求,求,现在什么都求,期待大家的支持,让我撑过这最艰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