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听武官报告,少帅去奉天搬救兵的借口的时候,气的直翻白眼。心说:“这对父子果然一个比一个贼!”
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他的这个名义上‘最优秀的学生’。可郭松龄一点借口都说不出,不仅说不出来,还要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表情来,表示对于张学良为他奔走的感动。
感动你妹啊!
这混蛋小子绝对是撂挑子走人了啊!
郭松龄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难受。可是张学良的借口也无比强大,给老师奔走是他整个做学生应该做的。郭松龄有种隐隐不妙的感觉,自从张学良跟着徐世昌读了几本歪书后,就学会阳奉阴违了。原先这还是一个多实诚的好孩子啊!
现如今呢?
尊师重道的面子功夫做的天衣无缝,可真要说张学良对郭松龄的尊重到了什么地步?真的很难说。这一点张学良清楚,郭松龄也多少有点猜测。张学良之所以厚待郭松龄,是将郭松龄当成一个榜样来看的。在奉军之中,除了还没有崛起的少壮派,基本上都是张学良的长辈,如果在尊重长辈的问题上让人诟病,很容易会引起奉军实权派的反感。
而尊师重道的好处,能够让这些长辈对他有个好印象,这就足够了。
但也不可否认,郭松龄有能力,打仗是把好手,至少比张学良要好很多。可归根结底,他的作用并非是为奉军攻城拔寨(张作霖发迹根本就没有靠战场无敌崛起的,他是遇到了贵人,在政坛,运气比实力在大多数时候更重要),而是一个幌子。就和当年商鞅在咸阳城立的旗杆一个道理。
郭松龄不傻,而且很聪明,他当然能够读懂张学良的那点小算计。正因为心里清楚,才会失意,才会抱怨张学良的另一个老师: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一肚子的花花肠子……好好的一个中二青年,都让祸成了孝子贤孙,还怎么玩嘛?
郭松龄最后只能把怨气算在徐世昌的头上,反正他也不敢去指着徐世昌的鼻子骂对方。
虽说徐世昌是个下野的政客,可徐世昌毕竟是前民国大总统,头像是能印在钞票上的主。
郭松龄再目中无人,也不敢对这位老爷动怒,和这位老爷子在民国政坛的地位相比,他属于不入流,中间的差距至少是张家父子的距离。再说了,徐世昌还有一个身份,是张作霖的恩主。张作霖发达,和他被徐世昌赏识提拔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身份不仅张作霖认,奉军的老家伙们都认。
要是郭松龄对徐老爷子不敬,得罪的不仅仅是奉军的大帅们,连带着张作霖都要动怒。
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培养的弟子被人抢走,郭松龄却毫无办法,能不糟心吗?好在徐世昌对奉军这个‘土匪窝’不太感冒,在奉天过了半年舒心日子,就告辞回到天津著书去了。要不是天津在直系的手里,张作霖恨不得直接送徐世昌回天津。
可对于张作霖来说,徐世昌的出现,不仅仅是他的恩主,而这位在晚清和民国拥有无数辉煌的政客能够点头认下张学良这个弟子,对张家父子来说绝对是属于恩同再造。张作霖原本就苦恼于自己的儿子在奉军之中的根基不稳,虽说一次成功的撤退就让他喜出望外,还给了儿子无数的光环,可自己的‘小六子’有多少本事,当爹的张作霖能不清楚吗?老兄弟们不认可他的这个儿子,什么都白搭。
论才华不过是中上,论能力更是无法撼动奉军老将们的地位,也难以博取他们的足够信任。
除了少数看在张作霖的面子上对张学良过于近亲的老臣子,其他人心里怎么看待张学良,张作霖是很清楚的。
张学良想要接他的班,很难。
可是有了徐世昌的点头,张学良入门成了徐世昌的弟子之后,就不一样了。老兄弟们的态度明显改变了,奉军的老臣子,也就是张作霖的那些拜把子弟兄,说是土匪出身,一点也不冤枉他们。要是没有徐世昌,这些人包括张作霖,都浑浑噩噩地在收保护费混日子呢?
正因为被招安之后,才有了一个官家的身份。
可身份也要看级别的,要是没有徐世昌,他们这些人也多半是不入流的巡山边军,一大群人,连个将军都出不了。就像是《西游记》巡山的小妖怪一样,虽说在普通人眼里是无比强大的存在,可结局就是为了挨猴子一棍子就死的灰灰,连个名字都没有,最多临死的时候让其惨叫两声算是厚道了。而徐世昌提拔张作霖,等同于满天神佛,天界大佬,认下的门徒,身份一下子不一样了。这份恩情,不仅仅张作霖要认,要感激。连带着奉军的老将们都要认,都要感激。
另外,徐世昌还有一个身份,让奉军的那些老将们在他面前连喘气都不敢大声。
都已经落草当土匪了,知书达理基本上就不指望了。
书香门第也培养不出绿林好汉来。
可华夏强大的礼教体制下,就算是莽汉对于读书人,对知识的敬重,也是其他文化的人难以理解的。比如《水浒》之中的宋江,他是靠着自己的小手段博取好汉们敬重的吗?
不是!
宋江的江湖地位,完全是因为他读书人的身份。可宋江的读书人身份,也是不入流的存在,连个官都不算,只能是一个小吏。
可徐世昌是什么身份?
翰林。
连读书人都要仰望的存在,可要说江湖草莽,这帮人琢磨口述个家书都要翻着白眼,咬着手指头,对着文书支吾半天的主,还敢对‘文曲星’下凡的翰林老爷不敬!反了天了还……
尤其是这位翰林老爷还把他当人看的时候,这份感激涕零,简直就是恩同再造。摇尾巴都不能完全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有了徐世昌给打下的交情底子,张学良已经不太需要在战场上过分的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至少对于张家父子来说确实如此,张学良被老臣子认可,同时作为少壮派的灵魂人物,大帅的接班人,他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再也不需要郭松龄在战场上的助力来提高自己在奉军高层中的地位。
也许是因为张学良有了更多的选择,才让郭松龄更加的紧张,性格更加乖张。
他或许也在担心,自己的地位有一天会在张学良的眼中一落千丈。
数年的尽心教导,尽然比不过一个过气的老政客的一个态度,这让郭松龄内心非常不满,而这种不满又不能针对张家父子,也只有在战场,才是郭松龄奠定奉军地位的名利场。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比任何时候都想要打败吴佩孚,从而一举奠定自己在奉军之中‘军神’的超人地位。
这是他的打算,也是他唯一的期待。
无奈的是,张学良不配合。
回到奉天的张学良一下火车,就赶回大帅府。当爹的正在家里打麻将,好家伙,一大帮子人凑热闹。见张学良回家,便作鸟兽散,留下来的都是奉军中颇有地位的大人物。
张作霖将桌上自己面前的钱一推,终止了此前的娱乐活动,笑道:“今天就到这里,改天再玩。”
父子两人来到书房,张作霖脸上的笑意渐渐的褪下,有点不安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不得不说,年轻的张学良已经不复存在老张家祖宗八辈都是苦哈哈的痕迹,翩翩如贵公子的气度也是让张作霖欣慰不已:“汉卿,你不是在前线吗?怎么回来了,出什么事了?”
张学良犹豫了一下,眼神不敢看张作霖。毕竟他等于是从前线逃回来的,属于犯错,而不是大胜而归,给老张家长脸的行为。
后者沉吟道:“你我是父子,现在是关起门来说话,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张学良这才松了一口气,眼神带着迷茫的色彩:“父亲,我有些担心。”
“担心?”张作霖身量不高,却也是剑眉星目,多年的身居高位,养成的气度也不容小觑:“这东三省都是我父子的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是前线……”张学良还是有点支支吾吾的,不敢把话说透,毕竟是他的怀疑,觉得直系可能会有阴谋,而这个阴谋他看不透,郭松龄也看不透。
想到吴佩孚,张作霖就算是豪气万丈,也有蔫了吧唧的时候,对于‘玉帅’这位直系的中流砥柱,张作霖也是束手无策,想了想,心里随即亮堂了起来:“吴老贼手里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咱爷们这次没打过他,等下次不着急,只要军队没损失就好。你放心,日本人可比咱爷们更着急。既然回家了,就先休息两天,养一养精神,小六子你打小身体就虚……”
都这样了,张学良还能怎么办?落荒而逃吧。
得了,张大帅绝对是一个心宽的主。
张学良感觉画风很不对劲,自己的老爹也太没有志气了吧!前线还没有分出胜负,就开始琢磨打败仗之后该怎么办了,摊上这么一个低要求,随时随地给自己找台阶的老爹,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
其实张作霖挺没底的,连着败在吴佩孚手里,又一次更是莫名其妙的大败。
让这位东北王在面对吴佩孚的时候,心里难免产生了些许的阴影。
怎么说呢?
已经上升到了打胜仗是祖宗显灵的地步。
想一想也是如此,当年的段祺瑞厉害不厉害?
皖系的军队装备好不好?
三十多万大军,就算是如今的奉军也是不及的。
可是吴佩孚呢?
凭借保定系的主力,兵力还不到皖系的一半,却硬生生的将段祺瑞给困死了。不说别的,段祺瑞的后台也是日本人啊!当年直皖大战,日本人其实也帮了皖系一把,把已经突破平津铁路的直系先锋给挡回去了。可就算是这样,最后还是无法挽回皖系的败局。
张作霖是个心很宽的主,也许是出身草根的好处,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捞到了,是点好,运气好。
可要是没有捞着,他也不气馁,不是!
奉军从20个旅,扩充到如今的将近70个旅,每一个旅的兵力也不过是三五千人,总兵力也就二十多万。可就算是这样,仅仅凭借张家父子的东三省是无法在两年内拥有如此大的战争潜力的,关键就是日本人在背后推动。
可以说,日本内阁一度将扶持张作霖当成了基本国策来对待,可见其下的力气有多大?
张作霖所以一点都不着急,他只要将部队保留下来,打败仗也无所谓,还能理直气壮的和日本人说:你看这点人马还是不济事,要扩军,要装备……
只要卡着关东州的问题不吐口,给日本人一点小好处,张作霖就能换回大量的援助,何乐而不为呢?
在日本人算计张作霖的时候,张作霖何曾不在算计日本人?
可就算是老谋深算的张作霖,也明白一个道理,广积粮,缓称王,才是王霸之业,在实力还是喳喳的时候,什么计谋都是一场空而已。眼下的时局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就算是奉军前线不作为,但是张作霖还是要表现出一副积极主动样子。
邀请日本顾问在奉天开作战会议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了,既省事,又能够打消日本人的猜想。
而正在张作霖在奉天筹备奉军高层作战会议的时候,直系和奉军交战最激烈的榆关出现了一场交战之后最大规模的争夺战。
九门口一线的争夺战开始了,郭松龄不听参谋长苦劝,一再投入兵力佯攻直系阵地。凭借火炮上的微弱优势,将地形的不利抵消不少。但是第三军在交战两天就以伤亡五千的代价夺下九门口。
可是战役并没有结束,吴佩孚的手里可是一副好牌,他却出人意料的丢出了一把王炸。
这在围棋里是属于让子,等于将老底都让郭松龄看了。
这让双方都始料不及,直系方面,至少前线的将领认为第三师投入战场过早,暴露己方实力,夺回九门口根本就不需要第三师出马。
而郭松龄却是有苦难言,他发现自己已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却依然办不到吴佩孚这座大山。性格孤傲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他打的主义就是在前线最精锐的一个师,奉军第四师。而这支部队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称号,大帅府近卫旅,其地位等同于曹锟的总统近卫旅,奉军王牌中的王牌。这是张学良在军中的最大底牌,而郭松龄决定将这张底牌翻过来,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