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大明的波澜不少,不过在强势的中央调控、镇压之下,让大明朝稳定的支撑了过去。
一个很好的消息快就是,财政收入这一年突破了25亿银元。
去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到了12亿,今年的财政收入则是直接来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直接增长了一倍以上。
出现这么恐怖的财政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海外殖民的利益的扩大。朱由校派出去的黄金部队光是开采黄金,在天启十四年就开采了5000万两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南非殖民地贡献出来的。
同时对外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对印度的商品输出,更是直接从印度赚取到了大量的贵金属。
最恐怖的还是江南抄了一波家,黄金、白银等等,换算成银元也有55亿元,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古董、珠宝、豪宅、商铺、粮食、货物、土地,这些资产也就处理了一部分,很多资产都是直接划归到国有企业里面,并没有算钱。
“真他娘的是赚翻了。”朱由校兴奋的看着户部呈上来的账本,这么恐怖的收入,明年财政预算就非常宽裕了。
不过让朱由校不太高兴得起来的是,内阁首辅沈潅告老还乡的奏章又出现在了案头上。
同时掌印太监钱国兴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朱由校想了想,最重还是批准了沈潅告老还乡,加封沈潅为太傅,位列三公。同时赏赐彩币、紫袍,并且亲自出宫给沈潅送行。
沈潅就这么告老还乡了,尽管他本人很低调,不过朱由校却是亲自去送行,还派了上百名锦衣卫沿途护送。
不过内阁首辅的位置,却是空着了。
宫内掌印太监钱国兴却是也退了,朱由校赏赐了他黄金千两,并且在京城赏赐了他一座豪宅,让他安心养老。
掌印太监则由李朝庆接任,李朝庆的秉笔太监则由杨光接任。
此时的杨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太监了,跟在朱由校身边十几年,能力也锻炼出来了,而且做事懂得分寸,也是最好的人选。
宫内的变动,倒是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杨光这些年一直跟在朱由校身边侍奉、跑腿,而且文笔什么也不差,正好合适当秉笔太监。李朝庆则是熬上去了,正式成为了宫内大总管。
不过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说不上哪个地位更高。
一个总管宫内事务,并且负责监管玉玺。一个则是陪伴皇帝边上的文书,也就是皇帝的笔杆子。
宫内的权力方面是掌印太监更大,但是在亲近程度上,却是秉笔太监离得更近。
不过朱由校从来没有过于倚重哪个太监,东厂还是魏忠贤在管着,但是魏忠贤和朱由校的关系并不算是很亲密。
锦衣卫则是田尔耕在管着。
东厂、锦衣卫属于皇家警察这么的一个角色,不过现在也兼任国家内外的情报部门。就是皇家特务组织,兼有警察的执法权。
不过内阁首辅的人选,却是一直让人猜不透是谁。
谁会入阁一直是人们猜测的,是孙承宗还是袁可立?
一个消息却是传来,袁可立在任上病死了,享年73岁。得知这个消息,朱由校在宫内啕号大哭了一阵,连忙派人前去吊丧,并且追封为伯爵。
内阁首辅的人选,也已经定了下来,那就是孙承宗。同时朱由校又钦点一人入阁,那就是蒋德璟。
“皇上,蒋大人资历恐怕不太够啊!”杨光提醒道。朱由校摇头道:“无妨。”
“是,皇上。”杨光随即将圣旨草拟了一遍,然后让李朝庆盖上玉玺,将新的人事任命发了出去。
朱由校让孙承宗入阁,一方面是孙承宗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且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也是孙承宗身体比较健康,应该能担任挺长时间的内阁首辅。历史上如果不是清军入关劫掠,孙承宗还更长命一些。
至于让蒋德璟入阁,则是为了接下来整个大明的经济建设,在百官之中,也就是蒋德璟在经济方面比较专业。
经过一番人事变动,朝廷中央内部在度稳定了下来。
孙承宗接管了沈潅的日常工作,蒋德璟入阁之后则专门负责经济方面的政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分工。
孙传庭则在西域领兵,朱由校还是很放心的。
提防武将造反那是必须的,唐代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唐代的皇帝胆子也是贼大,连胡人都特么敢用,结果就被安禄山给修理了。
要解决武将造反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朱由校来说也很简单,只要继续发展武器装备不就行了。
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武器是耐用品啊!刀枪磨一磨就能继续用,补给的时候只要有粮食,粮食还不是到处都是。从来都是听说饿死老百姓的,也没听说把军队大批饿死的。所以武将在冷兵器时代一旦做大就容易造反,但是热兵器时代就不一样了。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没有子弹、炮弹什么的,那战斗力就是渣渣。而补给又是掌握在中央手上的,所以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只要掐住后勤补给就很难造反。
随着皇家科技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明此时已经块要迎来一个科技大爆炸的阶段了。
热兵器技术,更是朝廷重点发展的东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而且还有足够的基础理论支撑,精密制造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也有非常长足的进步。
一切孵化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蒋德璟入阁后,立即将第二年的财政预算规模计算了出来,进宫对朱由校汇报道:“启禀陛下,今年财政预算还盈余8亿银元。明年朝廷的财政收入,定然会随着江南改革的进行而出现大量增长,所以明年的财政收入起码是20亿以上,加上海外贸易、黄金开采,明年的财政预算起码可以达到30亿。”
“一下增长太快了,定为28亿吧!多出来的就留着备用。”朱由校说道,他对财政赤字是比较排斥的。
国家一旦财政赤字上去了,那就得想尽办法抹平,到时候还是得加在老百姓头上。例如后世美国的财政赤字就非常恐怖,看似霸权无敌,甚至可以赖账不还。但问题是,信用破产了怎么办?美国的那种庞氏骗局一般的经济模式一旦被戳破,还能再称霸世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的霸权是建立在美元石油的基础上面的。货币体系都崩了,还谈什么世界霸权。
还是留点存款比较靠谱,不过也不用留太多。
正好现在到处都可能要用兵,所以朱由校打算多存点钱,免得到时候用兵的时候没有军费。
当然国有资本财团那里,还有一大堆的资本可以抽调,不过正常情况下这些资本,还是得用来发展国有企业的。
江南的改革还在持续进行,这次江南的改革不仅仅是官场制度、税收制度的改变,同时还有经济模式的改变。以前大明都是民资独大,现在国有企业出现了,而且正在上演国进民退的戏码。
大明的矿产开采行业,此时大量的民资正在退场。朝廷的新规,也允许一些民资参与矿产开采,但只能开采那些不成规模的小型矿产,以作为矿业补充。主要的矿业,都是国有矿业公司负责运营。
还有通信行业,电报方面也只允许国家运营。重工业方面,钢铁冶炼也允许民资参与,但是技术上完全没办法和现在的国有冶炼企业进行竞争。
还有交通方面,铁路只有朝廷能够运营,针对外部的远洋贸易,也只有朝廷可以做。民资的远洋船只,只能去大明的殖民地进行贸易,而不能私自接触其他国家。
而在一些海外殖民地,国有资本更是占据了经济的主要份额。
但朝廷却是开开始注重商业发展,蒋德璟入阁后,内阁又接连颁布了一些经济法案。
时间一晃到了天启十五年,朝廷成功改革了江南地区,整个大明的改革,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大明的民间资本所支持的东林党,也已经被连根拔除。之前封建皇权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此时封建皇权胜利了,但资本主义也胜利了。
因为的大明,应该称之为‘皇权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统治着这个国家的明王朝,也已经发展出了朝廷所掌控的资本主义。
到了天启十五年,朱由校就感觉轻松多了。
东北地区已经稳定下来了,经过这些年的不断移民,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东北地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粮仓了。
尽管气温下降,让东北地区的土地,很多只能种植大豆,但面积够大啊!人均耕地也多。
最重要的是铁路修起来了,如今东北的粮食开始用铁路大量运进山海关,同时大量的大豆,正在走海陆大量运往南方。
东北稳定下来了,而且还有大量粮食输入到管内,北方各省也就稳定下来了。尽管现在北方各省还是天灾不断,不过却是饿不死人了。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大明任何一个完成改革的地区,到处都是粮食储备仓库。
只要天灾一发生,朝廷直接调拨粮食救灾,救灾的同时又进行大量移民,如今朝廷正在不断往西域方向移民。
朝廷的铁路已经修到西域了,这移民的效率就快了。
铁路也让朝廷对边疆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强,北方各省经过改革,已经完全取缔了过去地方自治的模式,现在到处都是乡镇政府。
天启十五年,朝廷还是在疯狂的修铁路、修水利、盖学校。北方的铁路网已经逐渐完善,而通往漠北的铁路,也开工修建了。
江南地区进行改革之后,铁路修建也开始了。
现在反正是不管北方地区如何闹天灾,都不可能乱起来了,吏治方面更是极为严格,贪污的现象已经在明面上完全杜绝,地方官员也不管光明正大的压榨老百姓,任何贪污的行为都是小心翼翼,但是暗地里的贪污,也动摇不了根基。特别是那些贪官,就算是贪了钱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用,根本消耗不了什么民力。
朱由校也是彻底的放松了下来,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啊!
不过朝廷内部却是出现了一些反对到处用兵的声音,特别是孙承宗,也在反对朝廷到处用兵。
“陛下,自古好战必亡,我大明既然已经扫除外患,内忧也基本平定,应当暂缓对周边动武,海外的扩张也应当适可而止。”孙承宗对朱由校说道。
“爱卿所言甚是,海外用兵确实可以减少规模,然后金欲孽未除,血海深仇未报,朕可谓寝食难安。”朱由校也知道自己一贯对外掠夺的风格,不太受这些大臣的认可。
东方文明向来重义轻利,讲究的厚往薄来,和西方文明是完全相反的。但朱由校却是反过来了,搞起了西方人那一套殖民手段,尽管这些殖民手段有很大的改进。但朱由校的想法却是,对外部讲究太多道义的话,就只能牺牲内部的利益。但是过去大明危在旦夕,朱由校哪里管的上什么厚往薄来、道义云云。
如今大明局势稳定了许多,朱由校倒是可以不对外部压榨得那么狠,但依旧不愿意放弃海外殖民的利益。
实际上朱由校在海外的殖民模式,并不能掠夺到太多的财富,因为大明是一个大国,海外又是一群蛮夷,能掠夺到什么劳动产品?
朱由校实际上在做的就是移民、扩土,把海外的土地变成大明的土地,让大明内部没有田耕的老百姓,在海外也能获得一片乐土,让那些赤贫的百姓也配置上丰富的资源,让他们有机会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所以朱由校在海外的扩张,实际上是抢夺自然资源。至于压榨那些蛮夷的财富,实际上是没多少产品能压榨的。这方面的利益,放弃一点也无所谓。毕竟那么一点利益,对于大明这样的大国来说,做盐不咸、做醋不酸的,吃相确实可以不用那么难看。
同时好战必亡,确实也是一个铁律,朱由校确实想要先缓一缓了。
“陛下英明。”孙承宗见朱由校只是半答应半不答应的,但也实在难得了,这可谓是朱由校第一次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