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大明各地的开发还在持续。随着湖广和淮河流域地区的人口被逐渐释放出来,移民人口变得十分充足。
大量的人口,移民到了东北、西域等地区。
人口开始上升,资源得到了逐渐开发。同时向海外移民也在持续进行,特别是向北美洲移民的人口,如今已经达到六万多人了。
这六万多人口在金山湾附近开垦土地,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能够产出的商品就是棉花。
澳洲的移民人口数量则增长到了五十多万人,各地都在开发农场和牧场,以及矿山。并且也开始计划修建铁路,并将下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确定为矿业。
澳洲有大量富铁矿,这是大明本土非常稀缺的资源。大明的蒸汽船数量增加之后,就可以把这些富铁矿运回本土冶炼。当前因为船只吨位还比较小,还是以帆船为主,所以海外矿业发展并不是太好。
而被大明所占领的印度孟加拉地区,大明则派遣了不少官员过去管理,一开始对这些地区的管理还有点混乱,不过逐渐也适应了下来。在明军的武力支持下,大明在孟加拉地区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场消灭种姓制度的改革行动。
这一改革行动,很快就引起了整个印度地方土邦的排斥,那些千年世家都将明王朝视之为威胁他们地位的存在。
不过印度战败之后,一时半会也不敢跳。贸易协定毕竟已经签了,所以大明的商品还是涌入了印度市场。
大明很少从印度进口商品,更多的是进口印度的各种原材料。印度的耕地很多,足有二十多亿亩,能产出的原材料非常丰富。
庞大的贸易利润很快就爆发了出来,大明从印度买入棉花,然后加工成棉布之后再卖回去。一进一出,马上产生巨大的利润。
特别是大明将纺织厂建到了孟加拉,纺织利益顿时变得更加恐怖。孟加拉这里有最廉价的工人,而且就粘着印度,运输距离大大减少。
在大明的棉布冲击之下,原本繁荣的印度纺织业,逐渐萧条了下去。已经出现了大批失业的纺织工人,为了求生,这些失业的印度纺织工人只能涌向孟加拉。
因为孟加拉在大明的管理之下,起码饿不死人。
大明在孟加拉没有对这些印度人进行横征暴敛,而且经过一番铁血改革,地方世家被大明当成肥猪宰了。制度基本上都是使用本土的新政模式,这样的改革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是对那些印度百姓来说,日子是好过了不少。
大明官方在孟加拉组织人力修建水利、道路和城镇基础设施,也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只不过,这些印度人的工钱和本土相比,实在太低了。而且因为不断有人口涌入这里,导致孟加拉的劳动力极为丰富,产生了大量的人口红利。源源不断涌入的人口,也导致了工钱涨不上去的问题。
如果是在大明本土,如今户籍迁移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就是为了避免一些落后地区的人口疯狂冲击发达地区的经济秩序。当然这种限制不是完全的把门关上,而是要在某个城市工作几年之后才能拿到户籍。
另外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可以直接移民到朝廷鼓励移民的地区,直接就能获得户籍,同时还能获得资源配置。
这样的政策,确保了正常秩序。
后世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不少,中国、俄罗斯、南非这些国家都是采取类似制度。其中南非布尔人的种族隔离政策,实际上就是把南非分割成若干个内部的‘国家’,然后中央政府变成‘联合国’模式。这样的政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玩过火了。
当时的南非在布尔人的发展之下,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利益实际上都有一定保障。不过南非树大招风,本身有钻石、黄金这些自然资源的庞大利益,各国自然想要把南非给殖民了。
然后曼德拉就出现了,把国家利益能卖的都卖了,布尔人也被赶出了南非,有钱移民的都走了,没钱移民的则进贫民窟里去了。
对于曼德拉如此‘无私卖国’的家伙,各国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给他热烈鼓掌了,然后蜂拥而入,瓜分南非利益。
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区域人口壁垒,实际上是一个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南非种族肤色差异太大,布尔人玩过火了,想要在内部搞出一个小世界,分成白人国家和黑人国家,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种族歧视。
孟加拉地区因为人口的不断涌入,这种区域保护就不存在了,人口红利变得非常高,但对于生活在孟加拉的印度人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好,竞争太激烈了,那么低的工钱,你不干有人愿意干。
得利的,自然就是大明资本。
大明只向孟加拉输出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么就是过去从事商业活动的,脏活累活都是那些印度人干了。而且孟加拉地区的户籍变动是管理最严的地方,那些印度人想要移民到大明其他省份很难,避免了这里的人口冲击大明其他省份。
孟加拉将成为大明人口红利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省份,因为这里正在不断从印度身上吸血。
随着大明的商品的进一步冲击印度,印度自然经济遭到冲击之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从边境涌入。
大明在这里,对印度人的福利保障也还是有的,同样也就是基本生存权。不过与大明其他省份的基本生存权不太一样,这里的标准是饿不死就行了。而大明其他省份,或者是对于孟加拉的汉人,大明所保障的基本生存权标准是在不断提高的,提高到什么程度,主要鉴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
大明如今的基本生存权标准是除了饿不死人,还要冻不死人,有地方可以住。即便是住的地方差一些,但也不能形成贫民窟。同时保障百姓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六年的义务教育起码是要上完的,没钱交学费的国家免除学费。
而在孟加拉,那些印度人就无法完全享受到这样的标准,不过也是有机会的,只要居住和工作时间超过五年,并且会说汉语,也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基本保障标准。
相当于,那些刚刚进入孟加拉的印度人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但是工作了一定的时间,大明也还是会给予他们提高基本生存权方面的保障标准。
大明的商品涌入印度,对印度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当中已经出现了。
而且天启十四年,双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问题持续恶化。
印度的自然经济模式遭到冲击,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失业。随着大明在孟加拉地区进行改革,已经受到了不少地方千年世家的排斥,而且卧莫儿王朝也开始重视明王朝的商品输入问题,双方矛盾越来越大。
只不过战争结束还没多久,印度没有胆量马上再次发动战争。
大明孟加拉总督名叫李化民,是天启二年恩科一甲进士,在地方锻炼了十年之久,终于在去年成为了封疆大吏,被派遣到了孟加拉。
在完成了对孟加拉的制度改革之后,李化民开始积极与印度各个土邦联系和沟通,向他们保证大明并没有想要革他们命的意思,以试图消除那些地方土邦对大明的排斥。
效果还是有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土邦选择了和大明合作,推动贸易的进行。因为大明的商品可以很高效率的掠夺财富,那些土邦的大世家,自然不管下面印度百姓的死活,他们只要利益。
买办是存在利益的,既然大明的商品输入成为既定事实,那么还不如和大明合作,自己来当这个买办,从中谋取利益。大明为了商品输出,自然也愿意分出一部分利益给这些土邦世家分享。
于是强强联合之下,庄家通吃。
而且那些土邦家族发现,尽管大明的商品会导致税收减少,但是这些税收是按照比例上缴给卧莫儿王朝的,但是商业收入却是不需要上缴的。而且商品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造成冲击之后,对那些印度百姓的掠夺效率更高,即便大明赚取了其中的利益,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也比原先要多,而且还加大了贫富差距,贵族老爷的狗腿更多了,成本还更低了,变得更加尊贵了。
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之下,一批土邦世家开始和大明展开合作。
而这些与大明合作的土邦,还可以把商品转手卖到别的土邦,从别的土邦掠夺利益,这些土邦世家买办的实力开始提升,一批亲明土邦势力开始被组织了起来。
大明通过这样的手段,基本上实现了拉拢一批土邦世家的目的。随着倒向大明的土邦增加,那些反应迟钝的土邦世家,则被排斥在买办集团之外。
毕竟利益就那么多,如果没个土邦世家都能得利,那么大明就没有利益了。
通常大明会选择该地区最强大的土邦作为代言人,这叫优质合作伙伴,这些强大的土邦作为地头蛇,能确保大明商品在周边土邦流通,至于进去的税收是多少大明不管,大明只管把货物卖给他们,再从他们手上收购原材料。他们能在其他土邦把商品税收谈到多少,看他们各自的本事。
如果是弱小的土邦,那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李化民还向那些买办土邦势力出售武器装备,加强他们的武装力量。这些土邦军队,一旦到战争时期,估计只需要随便贿赂一下,就会临阵倒戈。因为大明统治印度,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利益,而卧莫儿王朝没办法。
对于印度这种联邦制的国家,很容易被外部势力从内部分化了,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才不管整个国家的利益。本身印度,就像是一个很多邦国的联合体,各自视自身为一个国家。
那些弱小的土邦则被孤立,被打压的则是卧莫儿王朝。
大明在印度的布局在天启十四年大致成形,正在持续的对印度进行商业掠夺。这样的商业掠夺,相比历史上英国人对印度的掠夺模式来说,算是温和许多了,但掠夺速度却是并不算太差,因为历史上的英国人没有大明这么多的商品。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出口的商品也基本上就是纺织品、钢铁和煤炭,大明可不止这些商品,对印度的经济冲击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