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很快就收到了朱由校策划的吕宋特别行政政策,沈潅和几个阁老一起看过这些政策后,只觉得吕宋土著太倒霉了。
皇帝制定的政策,简直就是要把这些土著持续压制在社会底层,并且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些好吃懒做的土著,日后甚至无法成家。
因为皇帝首先将土著排斥在商业活动之外,规定土著不得从事大部分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只有汉人拥有准入门槛。
不让土著做生意,这是又要将土著摁在底层的重要政策。这样的政策下,土著能做什么生意呢?
在菜市场卖卖菜,卖卖鱼,这是允许的,不过要交市场管理费,而汉人业主在做这种小生意的时候是不需要交钱的。
什么开矿、伐木场、采石场、开设工厂、大宗商品贸易,以及拥有商铺的各种商业活动,都是土著所不能从事的。
土著只能当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官府确保其劳动所得不被侵害,但对于那些懒惰不做事的,饿死了官府也不管。
同时将土著排斥在汉族教育体系之外,为土著专门成立一套教育体系。土著普遍不重视教育,这样的压制也没什么问题。
进而在文化上施行种族垄断,从而将土著彻底压制在社会底层。
不过不对土著进行愚民教育也是不行的,大明需要的是肯干活,不作乱的土著。要是那些土著不肯干活,整天懒惰得无所事事,最终必然会导致犯罪率不断上升。因此朱由校又推出了城隍庙教育为主的‘土著学校’。
这些土著学校,就是用城隍庙教育的那一套对土著进行教育,同时对土著进行不断的洗脑。等于说这个学校,是不教读书写字的,也不教多少文化精髓。只教他们要努力干活,通过宣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方式。让他们明白人生来都是要做事的,只有努力做事才能让来世投个好胎,才能积攒福报等等。
劝人为善总不是假的,全是假的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这样的土著学校。学期为半年。土著儿童十岁入学,入学半年之后随即毕业,然后到种植园去当童工。然后再由汉人种植园主,以及官府对这些土著童工进行持续性的做工考核。
肯用心做事的,官府进行表彰。以树立勤劳做事的榜样。而对于那些好吃懒做,产生犯罪的土著进行严惩,从而树立反面教材。
人都是会进行对比的,当所有土著都是打工仔的时候,即便被压制在社会底层,这些土著也有人可以比较。让土著之间一比较,那些得到表彰的土著日子过得比其他土著好了,自然就成了土著羡慕和学习的对象。
让土著和土著比,而不是和汉人比。
反正人都是这样,只要能有一个家庭。能吃饱一口饭,能够生活得下去也就能满足。土著虽然将被压制在社会底层,但这样的生活官府还是给得了的。只要肯努力干活,总不可能让他们饿死。
没有媳妇?
不要紧!只要表现良好,得到种植园主的肯定和推荐,官府就可以奖励他们一个土著媳妇。
这年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官府为什么不能对土著施行这样的权力?只要是没结婚的土著女人,官府让她们下嫁,他们就必须得下嫁。
在命理中,男人是妻财同论。女人也是男人命中的财。如果一个男人在很落魄的时候有个女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一般情况下这个男人都是要发家的节奏。女人跟别人跑了,一般都是要破财的节奏。
所以仅以学术角度去探讨,女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且是社会必须资源。
为了能够管理这些土著,同时避免汉人和这些土著血统进一步混杂,朱由校决定让官府禁止土著自由婚配,土著的婚配将由官府说的算。
当然,土著人那么多,如果由政府来牵红线。怎么管理得过来呢?
官府婚配方式即是将适龄男女进行分级,男子和女子都分三品九等,然后按照等级进行配对,同等配同等。
女子评级看姿色、福相、家境,姿色好又有福相的,评为上品上等,或者上品中等,姿色好有没福相的,评为上品下等、中品上等。姿色一般又福相极好的,评为上品下等、中品上等。姿色一般,福相还不可以的评为中品中等、中品下等。姿色一般又福相不好的,则分为下品上等。长得难看又有福相的,评为中品下等。长得难看又福相一般的,评为下品中等。长得难看又没福相,则评为下等下品。
男子评级看他们是否肯努力做工,是否遵纪守法,是否热心助人。例如一个土著男子进入种植园起就表现很好,做事非常积极,那么就会被评级为中品下等。如果该男子有做出什么感人事迹,官府则可以根据其行为程度进行等级提升,可以提升为中品中等,也可以提升为上品。
这样的考核,将由汉人种植园主进行配合。汉人种植园主,自然也是希望这些土著努力干活的,所以在利益出发点上和官府这种考评是一致的。
适龄男女考评过后,同级与同级配对,下品下等的男女则不进行婚配,让他们打光棍。具体配对的时候,可以抽签嘛!而对那些表现特别良好的土著男子,则可以让他们先行自由挑选。
同时这种制度并不是要对所有土著施行,而是对汉人雇佣体系内的土著进行施行。即那些在汉人种植园里做事的土著,以及城镇内的土著,专门施行这种制度。而分布在各地农村的土著农民,则不实施这种制度。
但是接下来官府将支持汉人在菲律宾进行高度的土地兼并活动,会将大量土著编入种植园,从而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热带地区的经济,必然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才是能够发展的。否则你让汉人远渡重洋去种植园里干那种劳动力强度又不算高,但却很繁琐的工作,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把土著压制在社会底层,大明根本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在吕宋发展种植园。
在这个体系之内,汉人和土著也将禁止私自通婚。汉族男子要想娶土著女子,只能向官府进行申请。官府每年可以把那些上品土著女子分出一部分许配给汉族男子,汉族男子要交彩礼钱才行。
说好听点是彩礼钱,实际上就是将土著女子中的优质资源筛选出来出售。不过要保证这种体系下的土著正常繁衍,女人这种必须社会资源就不能动得太多。同时血统太过混杂,也就不好管理了。
加入汉家的土著女子,也可以享有汉族的待遇。
而对当前吕宋地区,那些拥有汉族血统的土著,官府则采取考核制度。对汉语掌握比较好的,则登记为汉人。汉语掌握不好的,证明其已经土著化了,就归入土著行列,不过品级会给高一些。
品级的高低,也影响土著的待遇。
品级高的土著不仅在婚配上享有更好的资源,同时还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并且获得更高的工钱,同时在医疗和社会保障上也享有更好的福利。
这样一来,就构建出了一个,只要土著努力工作,品级提高上去了也可以无忧无虑的社会环境。
同样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劳动力不足的话,让那些土著多生一点就是了,特别是那些长相不难看的土著。而那些长得实在太过歪瓜裂枣,又懒惰无比的土著,则施行禁止婚育的政策。
这也是在改良土著的血统啊!
在劳动力缺乏的时候,这些土著生上七八个都不成问题,到时候官府出钱帮他们养到能工作的年龄。
而对于那些犯罪的土著,则进行降级处理。如果是针对汉人的恶性犯罪,直接降为下品下等,并且施加刑罚。
朱由校的这些政策,将构成一个土著只从事农业、服务业,以及普通工人的吕宋社会分工。而汉人则从事商业和生产组织,以及技术工种的分工。当然也不可能每个大明百姓都能混得那么好,也有一些汉人会混得很一般,但他们在吕宋从事普通工作,也都是土著无法代替的。如果土著可以代替,显然雇主更愿意用成本低的土著工人。
每一个在南洋地区的汉人,都有一个最直接的发家途径。那就是开辟种植园,只要肯吃苦,开一片种植园出来,就能成为种植园主。
在这个体系之内,汉人与土著泾渭分明,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而土著与土著之间,服不服王化也是泾渭分明。
服王化的纳入这个体系,不服王化的则进行征伐,打服了再把那些土著部落的人口打散纳入体系之中。
最后就是靠时间,用三品九等制进行‘优胜劣汰’,让那些肯安心做事的土著能够娶得上媳妇,过上安稳的生活,并且鼓励他们多生多育,为大明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对于那些懒惰不听话的土著,则施行限制生育,甚至是不允许婚育的政策控制群体数量。
如此教化上几代人下去,这些土著就会很听话了,而且后面的土著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懒惰的习性也会改善很多。
除了这些政策之外,朱由校还确定了在土著中推广官方汉语,以及加大教化宣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