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徐灏乘坐五艘战舰组成的舰队抵达更名为瀛洲的后世济州岛。
据汉武帝出自东方朔的“十洲记”,海外有祖洲、玄洲、炎洲、元洲,瀛洲等十洲。
其中瀛洲在东海,地方四千里,会稽往西岸七十万里。徐灏据此令兵部礼部照会朝鲜使节,提出瀛洲乃是中国固有领土,岛上住着早在春秋吴国迁居此地的吴人。因源自十洲记中的描述,“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
此外诗仙李白曾做“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李益做“登天坛夜见海日”,诗人孔德绍的“南隐游泉山诗”等等,全都提到了瀛洲,无不说明瀛洲和中土的渊源乃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除了看似强词夺理,礼部官员还引经据典,反驳朝鲜使节的观点,指出瀛洲自古以来就不是朝鲜领土,不过距今三百年前,高丽不经请示宗主国而擅自出兵灭亡了耽罗国,设耽罗郡。
前朝时期,高丽忠烈王归顺元朝,耽罗人起义请求元朝派兵,从此恢复耽罗国并设蒙古总管府,时至今日元朝已经臣服于明朝,是以明朝收复瀛洲有着无可争议的权利。
大抵朝鲜君臣也不认为瀛洲有多么重要,冒着得罪天朝的风险去占有孤悬海外的一岛之地明显不值得,就像对马岛一样,即使曾被元军把倭国人杀戮干净,朝鲜人也没有趁机占为己有。哪怕是后来为了剿灭倭寇出兵,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也没有想过统治对马岛。
说穿了千年来朝鲜因国小力弱,在邻居强大的时候,丝毫不敢对外扩张。
历史上济州作为流放地和养马场,也确实从没受到过朝鲜人的重视,这次被徐灏抢先一步,虽未承认也没反对,算是默认了明朝对瀛洲的主权。
既然朝鲜识趣。徐灏也严令军队不得骚扰朝鲜沿海,毕竟压制倭国得有朝鲜的大力协助不可。
而这一次沐毅率领一百多艘战船,一万五千人并非是要远征,而是进行一次实验性质的远航,为期一个半月,再怎么说出兵都需要得到帝王和兵部的同意。
如果当时无法令前朝官员投降,那么原则上就要立即返航,当然沐毅下令在海上进行了一次火炮演习,面对兵力占据压倒优势的大明水师。犹如无根之萍的岛上官员想都不想的便请求归顺。
瀛洲共有军民百姓九万八千多口人,其中有蒙人官员家属数百人,一个千人队及其家属三千多人。负责维持治安。因北元被打得四分五裂,海路被隔绝,只知元帝退回了草原。
岛上的汉人官员和军民不多,大概仅有两千人左右,主要作为工匠负责制造必须的生产物资,高丽人有三万多。作为农夫开垦农田种植庄稼。
其余皆是原住民,大多数乃古耽罗国的后裔,分布在全岛各处。瀛洲自古有三多三无三丽的特色,三多指石头多、风多、女人多。
岛上到处都是岩石和洞窟,房屋皆是用石头堆砌的草房;因地处台风带。随时都会遭遇大风侵袭,这也是为何元朝两次东征倭国失败的主因。把朝鲜定为前线基地,结果每次都鬼使神差的遇到了飓风。
徐灏也不想因此而葬送掉军队,贸贸然的派大军侵扰倭国无疑是愚不可及的行为,是以沐毅留下五千人,满载着两万高丽人返回大连,丝毫不知情的高丽百姓欣然踏上了通往奴隶之路的死亡旅程。
女人多是瀛洲的一大特色,原住民出海捕鱼动辄遇难身亡,所以人数上女人略多于男人,也因生活艰难,女人必须要出门劳动,使得女人看起来比较多,此外还有可以潜入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采摘珍珠和海鲜的海女。
三无是指生活在贫瘠的岛屿上,艰苦的生存条件让人们养成了邻里互助的美德,几乎无人靠偷窃和乞讨为生。这一点在中原也很普遍,乡下人家外出干活,谁家也无需锁上大门,邻里互助自古即是汉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原住民自古就不认为自己是高丽人或朝鲜人,中国在西汉到三国曹魏时期统治了瀛洲八百多年,迁居来此的汉人很快和原住民融为一体,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和文化,倒是岛民向来对渡海而来的高丽人报以敌视的态度,因为一并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而早先陆续迁徙而来的高丽人,因自春秋战国起,朝鲜半岛也处于三国林立或朝代兴亡的乱局,祖上大多是被迫逃命或被流放过来的亡国臣民,不愿意归顺朝鲜王朝。
历史上就因为济州岛源远流长的分离主义,李承晚政府下令军警对济州展开白色恐怖,造成四万多人无辜遇害,岛民从二十八万急剧下降至只有三万人,韩国从此彻底统治了济州岛。
“罪臣见过大人。”
数十名岛上官员躬身施礼,领头之人是五十多岁的汉人名叫左亨苏,乃总管府下设最重要的牧马府最高官员。
徐灏略微点头,信步朝着总管府走去,得到瀛洲最大的意外之财就是免费拥有了数万匹马,汉拿山附近自古就有野马群繁衍生息,元朝一直想对倭国复仇,非常重视这里的马场,是以经过百年来的杂交,既有蒙古马也有朝鲜矮脚马。
船队忙着运送马匹到辽东,带来了工匠修建军用码头和各种设施,徐灏准备来年全面推行汉话教育,强制岛民成为汉人。
注视着田间山坡上一片片的黄色油菜花,山上有成片成片的橘树林和视线尽头的汉拿峰,徐灏对这里还算满意。
即使瀛洲非常贫瘠,可这里能够自给自足生存十万人,油菜花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和肥料,特产橘子富含维生素,蜂蜜供应了必需的糖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产品,岛上种植着粟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树林石头和战马,团结对外的百姓,使得倭寇每次前来打劫都铩羽而归,千年来,倭国始终无法占领此地。
大步走进总管府,五百人的亲卫队手持火枪肃穆站岗,徐灏对战战兢兢的左亨苏问道:“你久居于此,说一说前朝和倭队的优缺点,因为我要准备进攻对马岛,肃清岛上的倭寇。”
“是!”左亨苏精神一振,沉吟道:“前朝军队向来军纪森严,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设一长率领,打仗时敢后退者,全队处斩绝不容情,故每战皆奋勇争先。而倭国则是武官庄头制,各地官员蓄养私兵,守将出征由家臣武士带领其族人随同,相互之间除了效忠家主外,互不统属,家臣以替家主战死为荣,武士为了荣耀悍不畏死,交战时不易溃散,散则可很快重聚。”
“哦。”徐灏有些明白过来,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前朝军队善于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凭借严密的组织和训练,只要将领不是无能之辈,应该能在战场上击败同等数量的倭队了?”
左亨苏说道:“大人所见极是,两军正面对战,倭国几乎每战必输,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战阵战法,习惯派出豪勇之士单骑挑战,喜欢徒逞个人勇武,打仗时动辄一人一骑仗着狭长地形冲锋,军队善于各自为战,是以即使战败也不会溃散,很快重新集结再战。
先父说过当年打仗时,到处都是一队队的武士,轮番进宫前朝大军,尽管人数处于劣势死伤惨重,却也很难估算出当时的敌军人数,兼且人人悍不畏死,令主将产生了惧意,只没想到班师退回船上时,竟遇到了狂风。”
徐灏最近看过相关的官方书籍,结合最近几年收集的观测数据,以及在倭国秘密收集的情报,推测出每年八到十月间,倭国西部和南部时常有台风袭击,也就是说元朝军队很倒霉的正巧赶上了。
其实也是以蒙古人为主力的元军怕水的缘故,当时船队停靠在岸边,吓得蒙古各将领乱成了一团,强令开船躲避,混乱之际船只相互碰撞,士兵跑来跑去,大浪打来很容易倾覆。
台风停了暴雨又来,使得海面上漆黑一片,蒙古将领不顾落海的士卒,生怕倭队趁机偷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因此被淹死了一万多人,为此倭国人对所谓神风顶礼膜拜了六百七十年。
倒是第二次东征又遇到了飓风时,江南军张僖所部命战船各自距离五十步下锚,是以损失极小,还救了汉奸范文虎,可见大型海船是可以抵御一般风浪的。
此时岛上有征召而来的三千女真战士,徐灏又下令以“讨伐倭寇“的名义,命朝鲜国集结船只,提供所需一切粮草物资。
没想到朝鲜国对此事动了小盘算,生怕大明趁机占据对马岛,阻绝和倭国之间的贸易通道,竟抢先一步令李从茂为三军都指挥使,调集庆尚道、全罗道、忠清道兵船一百一十四艘,士兵八千人出兵对马岛。
匆促组织的朝鲜船队放炮在巨济岛出发,遭遇逆风被迫退回,七月十日再次出发,次日于对马岛浅茅弯登陆。
李从茂派出倭寇俘虏前去劝降岛主宗贞盛,在被拒绝之后派出左军三千人出发,途中遇到数百倭寇的阻击,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