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三百二十八)人民防化教程

类别: 历史 | 清史民国 | 高科技军阀 | 银刀驸马   作者:银刀驸马  书名:高科技军阀  更新时间:2012-05-05
 
:正文高科技军阀正文

小说:

“西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有毒化工产品中间体,如后来应用于实战的氯气、光气等,特别是合成染料、化fé工业突飞猛进,为军事上使用提供了多的可供选择的型化学毒物,这极大地促进了毒剂的发展,早期使目的刺激xìn毒剂基本上来源于染料工业。而此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涉及30多个国家,jā战双方动员了9000多万人,20世纪初的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全的武器,也第一次出现在人类战争的舞台上。”

伴随着讲台上的青年军官发出的低沉的声音,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的男女大学生们,目光都集中在了幻灯片上。

“化学家们试图把有毒物质应用于战场。由于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很陷入僵局,这如同一支催生剂般促成了化学武器的诞生。化学武器的发展开始时带有某些偶然xìn。其初的动力来自于一些化学家,因为他们注意到,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有许多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毒xìn作用,并感到能够利用这些作用为国家的战争效力。大概从1914年起,在欧洲的几个科学实验室里,都在力图把实验室的化合物转化为战争武器。尽管那时已经发现一些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毒xìn,可以作为化学战剂使用,但武器的设计者们很就意识到,要设计一种能对疏散在远离目标地区的敌人产生有效毒害浓度的武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投送战剂唯一现实的方法是污染敌方的环境,特别是其所呼吸的空气,希望有一些战剂终能进入人体。而这样势必对战时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依赖xìn,特别是风向和风速,如果条件适宜,巨大的毒剂云团就能随风飘游,并扩散整个目标区;但是如果条件不适合,比如风大小,毒云就会滞留伤害自己,风太大,毒云就很被吹散或稀释得不再对人有害。一般来说,一种武器系统在客观上对气象条件的依赖xìn越大,其使用的机会就越小。”

“而这场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化学武器的发展,并终促成了其在战争中大规模的使用。”

讲台上的军官提到那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时,声音变得有些嘶哑。

而在教室的旁听席上,一位身穿军服年轻的女正用爱慕的目光看着这位身前挂满勋章的中国陆军军官。

讲台上的上校军官身高约170厘米左右,身形健美强壮,身上没有一点férò,黑黑的皮肤显示他在外风吹日晒的日应该有很久了,应该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悍勇军人。但他的那双小眼睛和高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又让他透着一些文人学者的气息,让人感觉他并不是一位简单的军人。

这个人,便是中国陆军中央集团军上校陶治国。

但这一次作为天津大学的特聘讲师前来大学教课,却并不是集团军司令部的安排,而是来自于陆军部。

“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标志了这场大战正式开始:在西线,德军入侵比利时,随后德军与法军在法、比、卢边界展开边境jā战;后英法联军与德军进行马恩河会战,迫使德军停止了进攻,从9月16日至10月15日,双方展开了被称为‘奔向大海’的遭遇作战;此后,又进行了佛兰德会战。双方经过3个多月大规模、互有胜负的激烈jā战,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对峙起来,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在东线,德军与俄军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加里西亚会战、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和罗兹战役。东线战局同样使德军速胜的指望落了空,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转入阵地战的迹象。”

“在西线形成阵地战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将大致相等的兵力均匀分布在7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平均兵力密度很小,每公里正面上只有一个炮兵中队(连)。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可能在某一地带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组织决定xìn的会战。虽然双方都曾采取积极行动,试图突破对方各自的防御,但结果都是徒劳的。两军在对峙中有足够的时间加强各自的防御,在前沿前设置铁丝网、障碍物,构筑地下jā通壕和ún凝土工事,构筑多道阵地以形成完整的堑壕式的筑垒地域防御体系,以致当时的火炮和其它杀伤武器都难以摧毁这样坚固的防御体系,使防御变得比进攻为有利。于是,jā战双方都在寻找突破防御的武器和战法。”

“由于毒气具有空间流动xìn,可以进入堑壕、掩体、筑垒工事,驱赶和杀伤敌有生力量。所以,jā战双方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种式武器上。1914年10月,德军在战场上试验xìn地使用了刺激xìn化学武器,从而揭开了这场世界大战中‘化学战’的序幕。”

“但在战争的初几个月内,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有效地使用毒剂的程度。随着战争的发展,刺激剂成了吸引战场指挥官和总参谋部人员的早的化学战剂。这些物质被认为能在某些战术条件下应用。它们能用来干扰阵地工事里的炮手和机枪色手的瞄准。法国人先使用的装有澳乙酸乙酯的弹yà筒,就可达到这一目的。它们也可用来把敌人从掩体里薰赶出来。”

“1914年冬,从前线回来的几个英官亲自询问了用恶臭炸弹清除掩蔽部里的人员的可能xìn。伦敦英国皇家学院的化学家们研究了这件事,并终于向英国远征军的指挥官们提供了另一种刺激剂——碘乙酸乙酯。但因为怕敌人同样使用它而被放弃。直到6个月后的第二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英国人重又考虑刺激剂的使用,而德国的化学家们比任何其它国家都重视使用刺激剂的各种可能xìn,因而,进行了为详尽的研究。到1914年秋季,已发展了两种使用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使用毒剂炮弹的。”

“为什么要设计成毒剂炮弹?这与当时化学战的发起人的观点有关,他们认为,化学战用现有的武器投掷系统即可进行。因此,简便、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普通的炮弹、迫击炮弹或手榴弹的炸yà部分换成了化学战剂。第一个用于战场的是德国的105毫米毒气榴霰弹,这种炮弹是德国一个叫纳恩斯特的教授研制的,它由轻型野战榴弹炮的高爆炸yà弹壳重设计而成,在弹体内的弹丸之间装进了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喷嚏的联二茴香胺盐酸盐粉末。”

“1914年10月27日,德军首次向夏佩勒法军第2军阵地发色了3000发这种榴弹。由于法军毫无防护准备,德军首次使用获得成功,乘机占领了夏佩勒。由于此种榴霰弹的毒剂装填量很小,刺激作用也不强,因而很被毒xìn大的刺激剂炮弹所取代。”

“德国的第二种化学炮弹是根据塔彭博士提出的液体催泪剂配方研制而成的。塔彭博士是德国陆军元帅冯马肯森参谋部一位将军的兄弟。这种化学战剂的配方是一澳二甲苯、二溴二甲苯的ún合物。将其装入铅制弹yà筒内,以取代105毫米重型野战榴弹炮弹内三分之二的高爆炸yà。剩余的高爆炸yà被用来炸开弹壳和弹yà筒。并把其中的装填物散布开来,战剂的挥发度将足以造成一个强烈刺激的蒸气浓度。德国人希望它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但是1915年1月在东线的波莫里,当这种武器第一次用于对俄军的作战时,尽管发色炮弹达18000发之多,其结果并不理想,也许是由于天气太冷而限制了毒剂的蒸发所致。然而,这一武器并没有被放弃,经改良后终于使它在较好的天气下广泛地应用在欧洲两条主要战线上,这种设计还成为后来德国许多化学炮弹的基础。在西部战线第一次使用此种化学炮弹是在1915年3月。大约与此同时,法国人也使用了自己的第一种化学炮弹。这种炮弹是由75毫米野炮榴霰弹临时改制的。在这种炮弹内,装的是另一种刺激剂——溴代乙酸乙酯。但是,后来由于法国合成该战剂的重要原料供应短缺,这一战剂以后被氯丙酮和其它强的刺激剂取代。这时,德国人已意识到,在敌人阵地上散布几发刺激剂炮弹,只能起到扰làn的作用,刺激剂的价值随着使用规模的加大而提高。要破坏敌军的物资供应线或显著降低对方的战斗力,就必须在广大地区上,长时间使用。”

“由于阵地战的出现使jā战双方处于暂时xìn的战略相持,而这种相持对德国极为不利,德国很就几乎用完了战前储存的全部高爆炸yà,而且,海岸的封锁还剥夺了德国用以制造高爆炸弹所必需的原料,首先是来自智利的硝酸盐。此时,德国高统帅部变得特别重视听取工业化学家的意见。”

“毒气并不是炸yà的代替物,而是突破稳定战线的一种可能方法;据壕固守的敌人对炮弹的破片杀伤武器是比较安全的,但容易受到空气中毒气的攻击。因此德国人相应地做出了在战场上试用毒气攻击的决定。初的打算是象使用刺激xìn战剂那样,将毒剂装进炮弹里,但当时炮弹的产量很小,并且炮弹装载的毒剂量也很有限,德国高统帅部对毒剂炮弹能否获得大面积的效果表示怀疑。这种怀疑随后被化学战剂炮弹在波里莫的失败所证实。负责化学战发展工作的德国专家建议,毒气可以从安放在前沿战壕的钢瓶中直接施放出去,依靠风力把毒气云团吹向敌人,如果风向合适,这种方法产生的毒气剂量比现有的炮兵武器高得多,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军用炸yà。选用的化学战剂是肺刺激剂——氯气,因为氯气是生产简单的工业化学品之一,以当时德国的化工实力,完全可以大量生产,而协约国尽管也在生产,但生产规模特别是液态形式的生产规模相当小,因此没有能力进行同等报复。同时,氯气的物理特xìn很适合所选择的散布方法。它除了在低温下,一般呈气态,现有的德国化学工业很容易使其液化,而当它从钢瓶中释放出来,几乎立即气化成低悬于地面的蒸气。因此,这一建议被采纳了。到1915年1月,德国人成功地进行了野外试验,购置了必要的器材,并且调派了适当的部队进行训练。通过对主导风向的研究,高统帅部选择了适合进行试验的前线:西线的伊普雷弧形地区。当时德军上下对这个不起眼的钢瓶都心存疑虑,但伊普雷首次使用便大获成功,使他们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而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在以后的战斗中。毒气钢瓶以其简单廉价便于大规模使用的特点,几乎达到每战必用的程度。直到1918年初以后,逐渐为其它化学武器所取代。”

讲到这里,陶治国的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他拿起放在讲台上的青ā瓷茶杯,喝了一口水,他的目光扫过下面黑压压的学生们,眼睛忽然碰到了那位同样穿着军服的女军官的目光。她正热切的看着他,眼中满是鼓励之意,陶治国的嘴角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丝微笑,他下意识地抬手扶了扶自己的眼镜,继续开始了讲课。

“下面我着重给大家讲一下伊普雷毒气战的经过。”

“伊普雷这个地方位于比利时西南部,靠近法国边境,距北海岸40千米。1914年10月至12月,德军与英法联军在伊普雷弧形地带经过多次jā战,在反复争夺后,双方掘战壕防守,对峙达数月之久。双方都感到缺乏重炮等压制火器以及摧毁敌方野战筑城工事的兵器。为了改变这种僵持态势,德军高统帅部根据著名化学家哈伯教授的建议,使用工厂中大量库存的液氯作为突破防御工事和夺取敌阵地的手段。经德军高统帅部批准,决定在西线用钢瓶吹放氯气,进行化学袭击,地点选在伊普雷附近的毕克斯休特与郎格马克之间的英法联军阵地。”

“德军从国内调来大钢瓶6000只,小钢瓶24000只,于1915年4月5日开始布设,每20只为一列,每公里阵地正面上有50列。在德军阵地前8千米宽的正面上,共使用了5730只钢瓶,装有180吨氯气。4月12日前攻击准备一切就绪,德军便开始等待着适宜的风向。”

“其实在这一时间里,英法联军已经得到德军即将使用毒剂的情报,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早在一个月前,法军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德军准备了毒气筒,这一情报在法国第10军闻简报也登载了,它还为空中侦察所证实。4月13日,一名德军叛逃者向朗格马克的法军第11旅提出了强烈警告:装有窒息xìn毒剂的管已经放在前沿阵地,每40米有20管,à作者都配发防毒口罩。这一情报也刊登在发至营级的第5集团军情报摘要上。此外,比利时陆军闻简报刊登了从德军战线后方回来的比利时情报人员的揭露:德军在根恃发出命令,要求准备20000具防毒面具。报导中还明确指出了德军进攻的地点。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埋好后的毒剂钢瓶也曾被法军的炮火炸毁一些,但协约方高层却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情报,除向下级作一般xìn的传达外,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结果使德军使用毒剂达到了突然效果。”

当陶治国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健壮的身突然抖动了起来,玻璃镜片后的眼睛也突然闪过一丝恐惧之意,他的眼神变得í离和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上。

陶治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他深吸了一口气,很让自己恢复了平静,他看了一眼桌上的讲稿,继续开始了讲述。

“1915年4月22日午后,2至3米每秒风速的北风出现了,17时20分,德军高统帅部下达了攻击命令时间:‘18时——死亡的钟点。’而此时的英法联军仍然象平常一样坚守着阵地,并没有丝毫戒备,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场灭顶之灾就要降临,还认为徐徐吹来的清风对他们来说是个好兆头。”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