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剑眉枉凝著《刘备不是传说》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5月出版
关羽主动发起的进攻襄阳、樊城的战役,主要发生在荆州,关羽、曹操、孙权三方争夺的焦点也是荆州,可以称之为荆州争夺战。
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日后的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或猇亭之战)。其实夷陵之战不论是战役规模还是战事影响,都比不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能够取而代之称为三大战役的,有且只有这场荆州争夺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北方统一的格局,赤壁之战确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荆州争夺战,则奠定了三国的版图。甚至可以说,日后的夷陵之战,不过是荆州争夺战的延续,如果没有荆州争夺战,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荆州争夺战被人忽视的原因,是因为打得太分散、太诡异。三方人马分做几处展开乱战,大部分不是明刀明枪真材实料干掉的,先是于禁的几万大军被大水淹没,随后关羽被孙权从背后捅了刀子,几万人马不战自溃。
荆州争夺战的参战兵力,明显多于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规模相当。
关羽一方的兵力,襄、樊前线约有三万多人(包括后期抽调),留守后方和驻守各地的军队约有一到两万,总数约在五万左右。
曹操一方,驻守樊城和襄阳的曹仁、吕常军队约有一万多人,驻扎城外的庞德军队五千左右,总数约在两万;后来增援的于禁七军将士,约有三四万人;陆续派遣归徐晃指挥的援军达到一万以上。总参战兵力约在六七万之间。
孙权一方,偷袭荆州之后迅速占领三郡地方的军队,以及阻击关羽的兵力,总数不少于三万。
三方参战总兵力,约有十四五万,而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双方参战兵力加起来不到十万(具体数字后面分析),明显少于荆州争夺战。
荆州争夺战,对于刘备集团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刘备集团史上最惨重的失败,战后不只是蜀汉的版图、甚至三国的版图都基本确定下来。此战中,刘备不但损失了荆州军团五万军队和第一大将关羽,而且丢失了大片土地,包括原有的荆州三郡和新攻取的房陵、上庸、新城三郡(孟达背叛与关羽之死大有关联),这些土地上的人口当然也同时失去。
这场战役直接导致日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的只是四万多军队,并没有丢失地盘。
还需要指出的是,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的四万军队大部分战死了。而荆州争夺战中关羽的五万军队,大部分不是战死而是投降了东吴。投降之后这些人的下落如何?一般来说,他们会被整编之后换件军装成为东吴士兵。这不只削弱了刘备集团,而且使敌人更加强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比如说此前刘备和孙权的兵力相当差不多各有十五万人,那么战后刘备的兵力减少五万只剩十万,而孙权的兵力却增加了三四万达到了十八九万。很明显,刘备和孙权原本一比一的力量对比,一下子变成了差不多一比二。
经过这样的此消彼长,荆州争夺战给刘备造成的损失就更加难以估量,孙权集团的收获就更加巨大,远非夷陵之战可比。
整个荆州争夺战,刘备集团损失最惨,曹操勉强挺了过去损失也不小(丧失了四五万军队),只有孙权是最大的赢家。
这场战役,最让人百思不解的,不是孙权为什么要背后下手捅关羽,也不是水淹七军究竟是人为还是天灾,而是刘备益州集团的作为。
刘备益州集团的作为简单来说就是不作为。关羽在荆州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战事持续半年之久,荆州一片乱战,曹操、孙权纷纷出手,刘备却似乎什么也没做,对关羽不闻不问。
因此,就有人提出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离奇观点。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充满阴谋论的色彩。先不说刘备和诸葛亮有没有必要杀关羽、需不需要花如此巨大的代价除掉关羽,只看战事的经过就很容易推翻。因为关羽的兵败身死,离不开曹操和孙权的化敌为友通力配合。如果曹操和孙权能为刘备和诸葛亮的一个阴谋做出这么大的努力和牺牲(尤其是曹操同志牺牲很大,好处没有),那只有一个可能他们是刘备或者诸葛亮的儿子,而且是非常听话的儿子。
刘备益州集团为什么没有救援关羽?
那么,刘备在这半年时间为什么没有援助关羽呢?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关羽方面来看,关羽一直没有请求援助,后来失败太快根本来不及援助。起初几个月,关羽进展顺利,水淹七军之后,更是威震华夏,形势一片大好,他没有必要请求刘备援助。后来曹操不断派遣徐晃等人增援,关羽虽然渐渐吃紧,但他要强的性格,决定了他基本不可能示弱求援,何况当时樊城和襄阳依旧在包围圈中,关羽仍然处在优势。后来徐晃攻破樊城之围,几乎同时关羽得到了后方根据地失守的消息,眼看大势已去,他决定立即退兵,也开始向最近的刘封、孟达求援。然而从关羽退兵,到败死麦城,不到一个月时间,荆州到成都路途遥远,刘备不要说想派兵救援,有没有得到报告都很难说。《三国志o先主传》中记载:“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关)羽,取荆州。”“俄而”一词用在这里,就表明关羽兵败的消息对于刘备来说太过突然,完全是措手不及。
从刘备集团的客观方面来看,没有实力援助关羽。刘备打汉中持续一年多,早已筋疲力尽,正在休养生息,下一次大举出动需要养精蓄锐几年时间(这也是日后为什么不立即出兵攻打东吴的原因)。刘备授命关羽出击襄、樊,与派遣孟达进攻房陵、上庸时间差不多,目的也差不多,只是为了拿下荆州北部战略要地,扩展地盘实力,将荆州、益州两块根据地更好地连成一片,便于日后大举出击,并不是依据“隆中对”的策略,向关中、宛洛两路出兵,同时展开攻势。因此从一开始刘备就没有打算配合关羽作战。只是后来战事不断升级,刘备“见事迟”,应变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令人遗憾。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在刘备集团的主观方面。否则,关羽不请求援助,老板主动派兵过去他总不能拒绝吧?即使没打算大规模进攻,没实力大规模援助,少派点人手过去也是可以做到的吧?
但刘备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派。
不是他一点都不在乎关羽的生死,不在乎荆州的得失,而是因为他很忙,在忙一件天大的事,这件事吸引了他以及大部分员工的注意力。
这件天大的事就是称帝。
一般认为,刘备称帝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之后才进行的,似乎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准备停当,草草登基。
这要么是高估了刘备集团的办事效率,要么就是把当皇帝看成小孩子玩过家家了。三国初期,皇帝制度才实行了不过四百多年,人们印象中割据政权和篡位的皇帝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所以当皇帝绝对是天字第一号的头等大事,任谁都不敢草率。在三国之后,后世的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那些割据称雄想当皇帝的军阀豪杰们才有了学习的榜样,想当就当,我最疯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况是称帝的大事,因此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做得扎扎实实,那是必须的。
实际上,刘备即位汉中王就是为下一步称帝做铺垫打基础,之后他就开始为称帝做起准备工作。
作为一个有乱世称雄野心的人,刘备的帝王思想由来已久,最具有说服力的是两点。
一是刘备的养子取名刘封,而亲生儿子取名刘禅,合在一起就是“封禅”。封禅是有大功德的帝王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刘备给儿子取名字,偏偏取这两个字,绝不会是偶然。此时刘备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不再是吹牛皮要做皇帝车子的那个出言孟浪的少年了。
二是刘备一出道就当老大,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出他“终不为人下”。陈寿认为刘备“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按照他的意思,刘备当老大是曹操/逼出来的,这实在是误会刘备、冤枉曹操了。因为刘备不是在得罪曹操之后才当老大的,而是一出道就自己开公司,虽然也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依附过他人,但始终不甘心做小弟,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一旦有机会就独树一帜。乱世称雄者,许多人是随波逐流,能当老大就当老大,当不了老大就跟着别的老大当小弟,总之是混口饭吃,有条生路。刘备却不一样,他一心要做老大,不论袁绍、刘表等人给予他什么样的待遇、开多高的工资,他终究不会放弃自己当老大的念头而甘愿为他人效力。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天底下最大的老大注定只有一个皇帝。
当然,刘备不会在汉献帝还是皇帝(哪怕只是一个傀儡)的时候就急于称帝。不过当时曹操早就是实际上的皇帝了,只要智商不是负数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过不了多久,开张四百多年的大汉公司就要彻底关门大吉了。
比如说远在江东的孙权就心知肚明,早在跟曹操偷情的时候就劝他当皇帝。曹操的做法十分耐人寻味,他一方面说孙权这个坏小子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另一方面却想借此机会看看员工们的反应。果然,陈群、桓阶等员工纷纷表示孙权那小子是真心拥戴的,老板你早就应该顺天应人当皇帝了。
大将夏侯惇等人也劝说曹操当皇帝。曹操同样没有表示拒绝,他的回答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曹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这个名义上的皇帝我就不干了(眼看要入土,干也干不了几天),让我儿子干吧。
这符合曹操一向重实际,不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做事风格。
曹魏集团即将改朝换代的事实,刘备集团当然也不是两眼一抹黑完全蒙在鼓里。他们阻止不了曹魏怎么做,却能决定自己怎么做。
刘备集团的对策就是拥戴自己的老板当皇帝,不承认曹魏,坚持一贯的政治宣传刘备是维护大汉江山,曹魏是篡位贼子。
关羽也参与了刘备的称帝准备工作
对策制定以后,就是具体的执行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执行工作是找“祥瑞”。
古代有一种重要的理论叫“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天子,皇帝出生、即位或者逝世之类的大事,皇帝他爹天,出于对儿子的深厚感情,自然也会有一些表示。相对于平常人的送礼物拍马屁,天的表示也非同寻常,比如天上有黄气,瑞兽现人间,白日见金星,等等。诸如此类不寻常的现象被统称为“符瑞”,其中预兆好事的又称“祥瑞”或“福瑞”。这套理论在今天看来水分实在太大,但我们不信不要紧,古代有很多人信。三国时期还非常盛行以祥瑞作为皇帝年号,三国无一例外,比如曹魏的“黄初”、“青龙”、“甘露”,蜀汉的“景耀”,孙吴的“黄武”、“黄龙”、“嘉禾”、“赤乌”、“神凤”、“五凤”、“凤凰”等等。后来甚至有正史《宋书》(南朝刘宋)专门列有《符瑞志》,可见古代人们对这套理论的重视程度。
刘备集团找“祥瑞”的工作,早在关羽北伐期间就开展起来了,这是当时刘备集团忙于称帝的确凿证据。
最有说服力的两条证据,在后来群臣劝说刘备称帝的表文中:
“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后一条证据,时间明确无误“关羽围樊、襄阳”,正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期间,而且应当是在八月水淹七军之后、十一月兵败之前的“威震华夏”期间。
我们知道,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就落到了曹操手中,张嘉、王休二人献上的玉玺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个赝品。
献玉玺这一出戏,台上演员是张嘉、王休,幕后导演却是关羽。关羽在军务繁忙戎马倥偬之际,别出心裁地导演这一出戏,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他的目的就是为刘备称帝做好舆论准备。
当然,如果仅仅有这一条证据,有可能是关羽自作主张,与老板刘备无关。但另一条证据就不可能与刘备无关了。
这条证据就是“黄龙见赤水”。虽然《三国志》记载的表文中没有写明具体时间,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书籍中得到旁证。《宋书o符瑞志》记载“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华阳国志》的记载更加明确“后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那么究竟是这一年的几月份呢?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加冕汉中王之后的下半年;另外,表文中的陈述顺序,往往也是时间顺序,表文中“黄龙见赤水”位于“关羽献玉玺”之前,很可能也发生在前。
刘备手下的李严等员工在“黄龙见赤水”之后,立碑刻石留下物证,不但刻上了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还刻上了他们的名字足足有九十多位!
员工如此兴师动众,声势浩大,老板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智障);而知道了不阻止,就更能说明老板的真实意图。
实际上刘备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推波助澜,下令在“黄龙见赤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黄龙庙(《华阳国志》记载:后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因立庙),作为永久性的纪念。
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谁不懂得老板的心,那真是榆木脑袋不开窍了。
可见,刘备在即位汉中王之后的下半年,也就是关羽北伐期间,就在忙着做称帝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是刘备集团没有出兵救援关羽的主观原因,老板和员工的心思都被称帝吸引了,在忙这一件大事,无意在此时大动干戈。
偏偏关羽那边动静越闹越大。不过在刘备看来,这也不要紧,关羽是主动进攻,即便襄阳和樊城打不下来,退回荆州就是了,损失不大。
偏偏孙权就背后下手了。自从入蜀之后,刘备一路顺风顺水的发展局面被孙权一举打破,遭受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
这下刘备怒了。平分荆州的时候,“借荆州”的债务纠纷就一笔勾销,现在孙权竟然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不但抢了三郡地盘,而且杀死了近四十年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的关羽!
虽然孙权使出障眼法,把关羽的头送给了曹操,刘备依然坚定不移准确无误地把这笔账算到了孙权头上。
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张飞等与关羽一样追随自己一生的生死兄弟?日后有何颜面见关羽兄弟于九泉之下?
是的,我最大的理想是攻灭曹魏一统天下,但这个目标今生很难实现了。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退而求其次,统一天下的目标既然不能完成,当年同生共死的誓言,我必须要做到。
攻灭曹魏,没有把握。攻灭孙权,同样没有把握。
但有些事情,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只要努力去做了,不论结果怎样,我都无怨无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甘愿为我付出生命的生死兄弟!
关羽兄弟,你没有辜负我,我同样不会辜负你!
你的仇,我一定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