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三国演义人物设定分析

类别: 游戏攻略 | 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 起凡群雄逐鹿   作者:起凡群雄逐鹿  书名: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更新时间:2011-08-03
 
作为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我们除了专心架构自己的故事,更应该从之前的成功写手那里吸取经验。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如何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内地写手那里吸取关于人物设定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我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原创类中,无疑以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最为出类拔萃,在圈子里被奉为神作。可惜,曹先生坑品不好,将故事卡在了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就弃坑不填。此后坊间流传的一百二十回全本,都由无良盗版商续写而成,可读性大打折扣。不过,对于初入门的写手来说,原创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需要自己架构世界观和设置人物。通常,写作/爱好者会从同人创作入手。《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同人作品的顶尖之作。但是,这三部作品在创作手法中都有受到大家诟病的地方。譬如,西游记虽然是以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进行的同人演绎,但故事的主角却是一个原创人物——行者·孙。他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一个原创人物强大至此,未免有杰克苏之嫌。而水浒传更是一部奇书,它衍生出了同人之同人——《金瓶梅》,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受欢迎,不免让水浒传本身的地位有些尴尬。

这几部同人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应当还是《三国演义》。它是史书《三国志》的同人小说,作者为明代著名写手罗贯中,据说《水浒传》的完书也有他的功劳。毫无疑问,三国演义的发行量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同人界的顶峰,但它也因为人物塑造上严重的OOC(outofcaracter,与人物原型脱节)而受到广大三国志爱好者的指责。但笔者认为,OOC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它将带动一整个圈子的潮流,同样可以深入人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可以说是极其成功,极其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让我们从蜀、魏、吴三国阵营分别入手,剖析罗贯中大大在人物设定方面的深意。

蜀国线是《三国演义》的主线剧情,也是数百年来最为深入人心的剧情。与魏国线不同的是,蜀国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其说在于单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不如说在于整个主角团队之间的配合有度。

在冒险类的故事中,主角团队往往有三个以上的人物。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人物的性格,使他们之间的互动足够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这里我要隆重推出一个以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设定黄金定律——

智将,帅将,勇将,莽福将。(注,此黄金定律并非本人原创)

在这个经典主角团队模式中,智将往往负责推动剧情的发展,帅将吸引女性观众,勇将吸引男性观众,而莽福将则负责营造气氛。一个这样的团队,必定是极为和睦,有着适当的制造波澜的摩擦,但关键时刻又能团结起来,且能够吸引各种类型的观众。换言之,一个主角团队中,只要有这四种人物的存在,基本上就等于成功了。

对这一原则贯彻最好的作品,就是奠定当代魔幻文学基础的神作《魔戒》。我们可以看到,在主角团队中有着智将——甘道夫,帅将——莱格拉斯,勇将——阿拉贡和莽福将吉姆利。他们几个人配合的天衣无缝,赚足了观众的笑声、泪水和热血。

而另一部西方当代少年向魔幻文学《哈利波特》表面上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核心主角团队只有三人,其中一人还是女性。但如果我们将“主角团队”的定义扩大为“和主角站在同一阵营,且经常出场的人物”,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四将的影子。智将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由邓布利多和赫敏来共同分担;而考虑到格兰芬多的“勇敢”属性和魁地奇运动的象征性,主角哈利波特的设定应当偏向“勇将”。罗恩和海格都可以属于莽福将,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作品中,莽福将和智将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放松观众情绪的妙招,也是一大看点,但像哈利波特这样让莽福将最终和智将结为夫妻的相当少见。最后是帅将——倘若我们将目光拓展到亲世代,帅将显然非小天狼星莫属。在许多OOC极为严重的同人作品中,斯内普的设定也变成了帅将,但这是原著党如我所不能接受的,在此不做讨论。

花了如此篇幅阐述魔戒和哈利波特的四将设定后,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我们要分析的对象——三国演义之蜀国阵营上来。我们将吃惊的发现,罗贯中在这个方面做的出乎意料的好。

首先是智将。毫无疑问,蜀国的智将是诸葛亮,罗贯中对他的偏爱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不但是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还是工程师,文学家,甚至天气预报员。二十世纪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周树人就曾经指出“诸葛多智而近妖”。不仅如此,他还拥有令少女尖叫的外貌——在第三十八回中罗贯中描写道:“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慨。”按理来讲,这样的人物塑造是有极大缺陷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主角光环开太大了”。罗贯中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为诸葛亮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细节,譬如向吴国的鲁肃撒娇,譬如故意气周瑜的调皮行为等。此外,从诸葛亮离开隆中,到最后逝世,在他与蜀国众人,特别是主公刘备的互动中,诸葛亮逐渐从神变成了人,这种情感上的纠葛变化也使得这个人物变得更为可亲。

勇将则非关羽莫属。罗贯中描写了大量夸赞关羽武功的故事,譬如过五关斩六将,譬如斩颜良诛文丑,譬如单刀会。为了突出他武圣的形象,罗贯中甚至将原作中不属于关羽的功劳也给了他,典型的例子就是温酒斩华雄。在武功强大之余,关羽更拥有细腻的感情和坚贞的信念,可以说是铁汉柔情。难怪数百年来,无数中国人为其倾倒,对其顶礼膜拜,更要将他尊为武财神。

帅将毫无疑问是赵云,还有后期加入的马超。赵云这个人物的设定让我们窥见罗贯中的深思熟虑:事实上,尽管在三国志原作中并没有具体提到他的出生年份,但经过推算可以得知,赵云的年纪相当的大,甚至有人认为赵云的年纪比刘备本人还要大上几岁。普遍认为,在赵云最为出彩的长坂坡战役时,他已经五十岁左右了。而这样的一个人物,罗贯中却将他塑造成银枪白马的少年将军形象,后来还给他装备上青釭宝剑,其吸引年轻男性和女性读者的险恶用心可见一斑。在故事的后期,赵云老去,为了保证帅将这一职位的稳定,罗贯中引入了马超这一角色。在第五十八回中他描写道:“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这样的描写,活脱脱是又一个赵云。然而,笔者的朋友,M7点儿侯同学指出,马超的设定有着致命的缺陷:“马超我认为是人物塑造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可能罗贯中想通过塑造一个高贵的西域美青年形象来提升人气,但是这个美青年的智商不高而且又失误地提到了美青年有大量老婆孩子。”这样的设定,虽然仍然可以——甚至更加容易——吸引年轻男性的注意,但最有购买力的年轻女性的关注却因此流失了,实在是得不偿失。

至于莽福将,没有人会反对这就是张飞。虽然有研究者指出,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个文武双全,充满才气的男子,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广为传颂,他莽福将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蜀国阵营中,除了这主要的四将,更有一些其他的角色也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譬如武将导师——黄忠,不安定的反骨仔——魏延,以及用于衬托诸葛亮才貌双全的只有才没有貌的庞统等等。

也许读者要发问,说了这么半天,为什么主公刘备却没有一个鲜明的角色定位?的确,蜀国阵营之所以能在读者和观众的心中站住脚,丰满起来,刘备几乎没有什么功劳。举例来讲,在京剧大量表现蜀国阵营的戏曲故事中,刘备很少能够成为第一主角,担任主角的往往是孔明或者关羽。就连在《龙凤呈祥》这样的大戏里,也很难说身兼主公和新郎二职的刘备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在历史上,人们评价刘备是一个枭雄式的人物。但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在蜀国阵营中的地位,与其说是主公,不如说是吉祥物。就连他粉嫩的外貌,晃荡的大耳朵和长手,感觉都非常的吉祥物。因为这样的一个吉祥物担任沟通和润滑的作用,才能很好的凝聚主角团队,这也可以说是罗贯中在故事设置方面的成功之处。

如果说蜀国阵营的成功在于团队作战,那么魏国阵营的卖点则是单个极富个性的人物。

首先是全书的一号反派曹操。常言道,如果反派BOSS的塑造成功了,那么全书就成功了一半。在本书中,尽管罗贯中本人显然对曹操有相当大的偏见,但为了书的销量,他仍然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人物,甚至在故事的一开场,就为曹操设置了一句经典台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云云。曹操具有非凡的谋略和决断,擅于玩弄权术,极为狡诈多疑。但是他对于自己谋士和将领们的信任使得他赢得了众人的追随。此外,罗贯中还突出强调了曹操的文学爱好者属性,这使得他的形象从一个尼禄式的残暴的权力狂热分子上升到了具有某种残酷美学意义的复杂的角色。(尽管尼禄也会写诗,但比较之下,曹操的诗作等级远胜于他)。

在曹操线剧情中,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要属他与关羽的互动。显然,罗贯中在这段剧情中想要着重突出的是关二爷的赤胆忠心,但这段剧情在曹操形象的塑造上也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和渴慕,显然不是单纯的招揽人才,而是真情的流露。虽然鉴于此二人的外貌描写,这种真情流露很难令少女们发出不怀好意的尖叫,但它却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作为主角要打倒的单薄的反派象征。起到同样作用的描写还有第七十八回对曹操之死的描写。曹操/他死前对亲人和心腹们的叮嘱,显示了他也是拥有普通人的感情的。

罗贯中大概意识到,这样下去曹操可能会胜过刘备,成为人气最高的主公。对于他这样的蜀国本命来说,这显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他特意花了好几回来仔细描述曹操的某些残暴行为,并且都要附上几个以死相谏的言官,再作一首诗来歌颂这些言官的气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六十六回的“伏皇后为国捐生”和第六十九回的“讨汉臣五国死节”。这样的做法的确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以至于曹操始终被当做奸雄的代名词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魏国武将的问题。与蜀国武将的种类繁多任君选择比起来,罗贯中显然没有在魏国武将的塑造上下太大功夫,人物的形象之间显得雷同,以至于我至今分不清魏国到底有几个姓夏侯的武将。魏国的武将给人普遍的感觉就是战争机器,除了勇猛,就是勇猛,夏侯X(又忘了是哪个了)拔矢啖睛,许褚裸衣斗马超等故事都是明证。

在这千篇一律的勇猛武将中,张辽比较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他和关羽的友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罗贯中对他似乎极为偏爱,他的形象比其他武将更为稳重可靠。

至于魏国文臣谋士的形象塑造,我个人认为相当的失败,作者并没有好好利用人物本身可以发掘的资源,但也可能他是故意的,否则将会导致魏国产生过多的人气角色,不利于突出蜀国的光辉形象。譬如郭嘉,他的形象本来可以设定成时下最为流行的放/荡不羁美少年,一袭白衣再时不时的吐两口血,必定能吸引无知少女的目光。又譬如荀彧,此人本来就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素有“留香荀令”之称。他儒雅的外表和稳重的性格,也让他具备成为裴勇俊一般的师奶杀手的潜质。可惜,罗贯中对几位谋士的塑造都面目模糊,几乎没有塑造可言,暴殄天物,令人痛心。

吴国。

尽管在三国演义全书中,吴国是最不起眼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罗贯中在吴国线进行了最为前卫和大胆的探索和试验,夹杂着对其它流行作品的跟风之举。

我们知道,在今时今日的出版界,一部纯男性的长篇小说想要赢得先机,就必需进行适当的卖腐。而罗贯中显然对此煞费苦心:蜀国和魏国是主要剧情线,不应受到卖腐的干扰,因此刘备等人的外貌描写极其悲剧,让人腐不起来。卖腐的重任,被一股脑儿的推倒了东吴阵营。

罗贯中主打的第一个CP应当是策瑜。在第十五回中,他描写了孙策和周瑜感人的重逢,又回忆了他们青梅竹马的往事,更加入了对周瑜英俊外貌毫不吝惜的吹捧,并祭出定情金句“吾得公瑾,大事谐矣”。然而,这感动的一回的回目居然是“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接下来就描写了另一个少年英雄太史慈与孙策激烈的打斗(甚至激烈到撕碎了彼此的战袍)。收服太史慈后,孙策更亲热地拉着他的手,两人打情骂俏。这样复杂纠葛,又充满着少年意气的奋发向上的感情纠葛,无疑深深地揪住了捧着书本的年轻女读者的心。而此后,孙策的早逝使得奋发励志的青春戏一下变成百转千回的虐心戏,太史慈的勇武作战和周瑜的呕心沥血都刻上了深深的悲哀,两人的先后离世也赚足了少女们的最后一把热泪。这样跌宕起伏的狗血大戏,虽然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可以说是十分成功。

在孙策一辈人去世后,东吴卖腐的重任本来应当由孙权来继承,但罗贯中给孙权安排了更重要的任务。除了和周泰感人的主仆情外,在卖腐方面孙权并没有太多的亮点。新一辈卖腐的担子,落到了凌统和甘宁的头上。罗贯中先是描写两人因父仇交恶,又描写两人互相的看不顺眼,以及最后的一笑泯恩仇。诸如别扭、傲娇等萌系属性都可以套在两人头上,而在整个过程中孙权、鲁肃和吕蒙等人起到的近似媒婆的作用,也表现了东吴的一派繁荣稳定。比较令人惋惜的是陆逊这个角色,虽然他有着公认的美貌,却没有合适的相方,无论是与孙权还是吕蒙都令人有拉郎配之感,实在是暴殄天物。总而言之,在卖腐方面,罗贯中把东吴描写的极其血红,却又掩藏在男儿意气之下,达到了不是搅基,胜似搅基的境界。

前文提到,孙权没有大规模参与卖腐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人物。没错,孙权作为本书的唯一一位废呆系主公,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卖呆和卖萌。

首先让我们来看孙权的外貌设定。罗贯中天外飞来一笔,将孙权设定为紫髯绿眸。这种奇诡的设定,与其说是在暗示孙家具有来自西域的血统,不如说是在向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神怪系小说致敬。

就历史上的孙权而言,要稳固父兄留下的根基不牢的基业,又要平衡一干重臣之间的关系,还要在魏蜀两国之间游走,应当是一个具有相当远见和权谋的人物。但是在罗贯中的笔下,孙权从头到尾都可以用废呆来形容。初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便是在第十五回中被周泰抱着逃跑。此后的发怒砍桌脚,两次攻打合肥都被打得屁滚尿流而回,每次亲自上阵都要被敌人包围,要手下大将浴血将他救出。凡此种种废呆事迹,不一而足。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废呆主公,不但不令人厌恶,反而令人心生喜爱。没错,这就是极难掌握的卖呆技术,而罗贯中将其运用娴熟,甚至适用在一个主公角色身上,实在令人佩服至极。

除了三大阵营之外,还有一些游离其中的角色也值得注意。比如为作品增添了一丝魔幻色彩的神棍角色左慈,以及能如召唤兽一般出现的神医华佗等等。真正做到了应有尽有,层次分明。

在人物塑造之余,罗贯中还有很多写作手法值得大家注意和学习,譬如发现主角人气不高就中途直接砍了换主角;比如在各个人称视角之间的流畅切换;比如在明明毫无悬念的地方也硬是弄一个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追连载,等等等等。仔细研究三国演义,下一个明星写手就是你!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