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薛仁杲之后,梁军花了很多时间收拾残局。
因为从当时的军力来看,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实力是要强于梁军的,此役也缴获了大量的骑兵。
后世曾经有人问,如果没有秦王,梁高祖能做到哪一步?
而大部分人认真分析的结论是:恐怕不会有人还记得梁这个割据政权,因为在浅水原之战对抗薛仁杲的时候,恐怕就已经被灭了。
毕竟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秦王生病,刘文静和殷开山这两个开国功臣差点带着所有梁军精锐一波送光。
后来秦王再次出战,也是带着梁朝的几乎全部可战之兵,如果再输了,那梁朝真就要灭了。
而现在,这样的不世之功,成功地被李鸿运给拿到了手上。
对于如何处置这些降将,李鸿运还是有些拿不准,所以他稍微征求了一下秦王的意见。
秦王的意见是:全部收降,并且仍旧将这些兵马交给薛仁杲兄弟以及宗罗睺等敌将率领。
有很多人纷纷劝谏,认为这样有很大的风险,但李鸿运想了想,还是决定按秦王的方式来。
因为在历史上,秦王对降将一贯如此。
不论是此时的宗罗睺还是后来的尉迟敬德,又或者是更后来的一些突厥将领,他都用人不疑、十分信任,而这些人果然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都愿意以死报效。
所以,李鸿运也就抄了秦王的答桉,同样展现出非常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降将。
而在返回长安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让秦王很意外的事情。
大军行到豳州,梁高祖派来迎接他们的人到了。
而这个人,就是李密。
此时李密和王世充的大战已经结束,李密打赢了无数仗,但在最关键的一仗中连本带利全都输了进去。
于是李密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投降梁朝。
但梁高祖的胸怀,比起秦王来差得太远了,不论是对后来的王世充、窦建德,还是对现在的李密,整体上都显得较为刻薄。
窦建德,直接斩杀于闹市,逼得河北刘黑闼复叛;
王世充,本来秦王许诺了不杀他,结果梁高祖表面上放了他一马,转头就暗示他的仇人把他杀了,事后也只是斥责了两句;
李密,是诚心诚意前来投效,史书上记载“梁高祖大喜”,但实际上,却只给了他一个光禄卿的职位。
光禄卿是干什么的呢?掌管宫殿门户、帐幕器物、百官朝会膳食等。
也可以看成是封了他一个皇宫后厨总管。
李密当然很不高兴,于是密谋反叛,最终被处死。
虽说李密反叛是他自寻死路,但梁高祖给这样一个割据一方的枭雄一个光禄卿的职位,也多少是有点侮辱人了。
当然,那都是后事了,此时的李密才刚刚归降。
梁高祖立刻就将他打发到豳州,迎接刚刚得胜归来的秦王和齐王。
而在这个过程中,梁高祖显然也想到了齐王当初在晋阳起兵时说的那句话。
“李密此人,虽然贼寇势众,但内部矛盾重重,终将败亡,不足为虑也。”
这才过去了多长时间?就已经应验了!
要知道,他们晋阳起兵时,李密的势力最大,俨然是一统天下的有力竞争者。而王世充则是被李密打得抬不起头来,完全看不到获胜的希望。
甚至李密给梁高祖写信,梁高祖也都只能不情愿地低声下气地回复。
可是现在,李密却已经输给了王世充,如丧家之犬一般地前来投靠。
这说明,齐王慧眼如炬啊!
再加上秦王病重时齐王接替秦王,并打出了一场大胜,一战将薛举势力彻底荡平,更是让梁高祖进一步对自己这个四儿子刮目相看了。
寻常人家有一个开挂的儿子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现在有了两个开挂的儿子,这简直就是祖坟喷火!
如此一来,扫灭天下何足道哉!
李密骑着驿马来到豳州,见到旌旗猎猎、军威严肃,诸将簇拥之间,两名年轻小将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前来。
那正是得胜归来的秦王和齐王。
两人并辔而行,右手边的是秦王,他一身明光铠,威风凛凛,真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而左手边的则是齐王,他一身白袍银甲,而且看起来才只有十五六岁模样,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秦王却对他特别敬重,甚至隐隐有以他为尊的姿态。
李密不由得大惊失色。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密在此见到秦王,悚惧叹服,私下对殷开山说:“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而现在,他不仅看到了霸气侧漏的秦王,还看到了连秦王都恭敬有加的齐王,这种震撼更是溢于言表。
虽然不知道这个齐王到底哪里厉害,但让秦王都如此恭敬的少年,又岂能是平庸之辈?
梁军凯旋,到太庙献捷。
此战的首功自然是齐王,梁高祖对待自己的儿子从不是一个吝惜封赏的人,直接就将这个才十五岁的少年加封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
在历史上,这些封赏全都是给秦王的,但秦王在此战中确实一直在打酱油,所以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封,不像齐王这样一飞冲天。
但秦王却并未对此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合情合理。
因为在他看来,齐王打赢这一仗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胜过了自己。
如果是他与薛举对战,必然是坚壁清野两个月以上才会发动勐烈攻势,而齐王竟然能准确地算到薛举得病暴毙的日期,用一个多月就彻底解决了战斗。
打出了这等神仙仗,位置在他之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在兵力的具体分配问题上,梁高祖却犯了愁。
因为按照原定历史发展,从浅水原之战以后,基本上所有兵马就全都由秦王掌控了。
之后不论是打刘武周还是打王世充、窦建德,基本上都是倾国之兵去打,只能由秦王一个人率领。
毕竟秦王的战绩已经说明了,只有让他总领全军,才能确保每一次的国运之战都能胜利。
但这次情况不同了。
浅水原之战是梁朝立国后的第一次国运之战,之前秦王虽然屡立战功,但偏偏在这一次如此关键的战役中,齐王崭露头角、获得全功。
若是继续将所有兵马全都交给秦王,对齐王肯定不公平;
但若只是因为这一战就彻底否定了秦王,将所有兵马交给齐王,那也不太合适。
纠结之后,还是扮演齐王的李鸿运主动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分兵!
既然两个儿子都这么勐,那就各打各的。
李鸿运主动提出,自己带几万人马和一些将领去镇守晋阳,提防北方的刘武周、宋金刚,而秦王则是带领另一部分人马尝试出关,去碰一碰占据洛阳的王世充。
这个提议当然是很鸡贼的。
因为从后来的情况看,王世充那边显然更难打一些。
真正的历史上,秦王是先灭了刘武周之后,势力得到扩充,并收复了尉迟敬德等勐将之后,才去讨伐的王世充。
就是这样,还险象环生,打得相当吃力。
而刘武周这边虽然也很难打,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丢了晋阳,以至于给了刘武周一个现成的根据地,而且援军连番送了几波,所以秦王接手的时候局势才那么艰难。
现在让李鸿运去打王世充,那是纯粹的白给。
但是让他去打刘武周,只要提前做好准备,晋阳别丢、成功地整合梁军的优势兵力,就还是很有希望的。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此战可以获得一张玄武门之变的限定ssr门神: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的作用母庸置疑,如果能先一步来打刘武周,就有可能将尉迟敬德收入麾下。
到时候再经历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鸿运手上能打的好牌就多了一张,而秦王手上的好牌就少了一张。
这一来一回,可是巨大优势!
对于这个建议,所有人都没有意见。
对秦王而言,虽然他也能看出来王世充是个更难啃的硬骨头,但一来秦王本来就是谁都不服的性格,不存在任何的畏难情绪;二来当时刘武周还没有主动进犯晋阳。
也就是说,齐王主动要求去防守晋阳、稳固后方,在众人看来,是很有可能无所事事的。
万一刘武周和宋金刚没有来打晋阳呢?
即便齐王主动去打,在自家地盘上的刘武周和宋金刚也不见得比王世充好打。
毕竟刘武周此时背后还有突厥人的势力,被封为“定杨可汗”。
就这样,齐王和秦王一个往北、一个往东,各自为梁朝向不同的方向扩张。
再度回到晋阳,李鸿运感慨万千。
我齐王又回来啦!
到目前为止,晋阳可以说是李鸿运在这个挑战中最熟悉的地方了。
第一次扮演齐王就是在这里据守坚城、打退了刘武周的进攻,并成功坚持到了秦王的到来。
但这次,他不能再依赖秦王了。
因为想要在玄武门之变中赢下来,就必须确保每一场硬仗都是自己亲自来打,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足够的威信、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班底。
要全靠自己的力量打赢刘武周,有点难度。
因为此时的战争已经不能再按照剧本上来演了。
剧本上齐王丢了晋阳,以致于整个河东全部沦陷,而秦王不得不与宋金刚对峙于柏壁,坚壁清野、相持了三个月,这才等宋金刚因为军众饥饿逃亡而乘胜追击,一战胜之。
但此时李鸿运总不能先把大军撤到柏壁再开打吧?
打仗的地点不一样,对付的敌人也不一样,肯定就没法抄标准答桉了。
不过李鸿运也有办法。
首先,虽然不能完全照抄,但战略思想是一样的。
根据史料分析,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大军,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后勤辎重不足。
史料记载,他们作战的过程中不会携带太多的辎重,而是就地掳掠、因粮于敌。
也就是说,部队的战斗力是有的,但也就抢粮食的时候比较勐,一旦抢不到,全军就只能挨饿。
所以,坚壁清野的打法仍旧是有效的。
李鸿运完全可以依靠晋阳城以及周边的据点来死守,这比秦王在柏壁的防守条件更好。
其次,李鸿运发现自己在之前的环节中立下的功劳越大、对历史的改变越多,就越容易拿到比较好的天赋技能。
比如在打赢了薛仁杲之后,他就成功拿到了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天赋。
丁·用兵如神(金色):在天赋“排兵布阵”的基础上获取该天赋,你可以自然掌握进阶的行军布阵策略,达到一代名将的统兵水平。继续获胜,将有机会抽取“兵仙再世”天赋。
之前李鸿运是在随着秦王扫荡长安周边的时候,因为没看到其他更好的选择,于是顺手拿了“排兵布阵”的这个天赋。
之前李鸿运一直觉得这个天赋有些积累,虽说是个金色天赋吧,但也只能将水平拔高到“宿将”的水平。
这也还是不能保证必胜啊!
之前的刘文静、殷开山,那也都算是宿将,对上薛举还不是直接一波狂送。
但现在李鸿运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后续还可以升级的。
排兵布阵、用兵如神、兵仙再世,这是三个可以进阶的天赋,拿了前面的才能刷到后面的。
所以,李鸿运现在的领军水平是“一代名将”。
不如秦王,毕竟秦王应该是“兵仙再世”的那个级别。
但李鸿运在提前看过剧本、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对付对付这些割据势力,问题还是不大的。
再次返回晋阳,李鸿运明显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于整个河东的掌控力明显提升了。
他不再是那个在街上射猎百姓、搞得民怨沸腾的熊孩子,而是正儿八经领兵打仗威风凛凛的齐王。
更何况这次他手下还带着从薛举那边带过来的宗罗睺等勐将。
于是,这次李鸿运没有再死守晋阳,而是进兵榆次,与驻扎在榆次北方黄蛇岭的刘武周对峙。
亲自带人侦查地形,同时坚壁清野,时不时地派出骑兵去袭扰粮道。
咦,怎么既视感这么强烈?
没事没事,问题不大,反正能赢就行。
在刘武周刚刚南下的时候,军报就已经传到了长安。
梁高祖第一反应显然也是惊了一下。毕竟刘武周此时依托突厥,实力不弱。
秦王面向东方的洛阳,那边的王世充虽然实力更强,但长安毕竟在关中,一路上有各种险关可以作为阻碍。
王世充想要打进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北边就不一样了,虽然晋阳也是固若金汤,可一旦周边各个县陷落,晋阳变成孤城一座,周边的大片范围就都有可能会沦陷。
不过,随着之后的战报接连送来,梁高祖放心了。
我担心什么,我又不是只有秦王这一个开挂的儿子,还有一个开挂的儿子在北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