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哥叫李定国  第五十七章:史书上写的是‘吃人’

类别: 历史 | 两宋元明 | 我大哥叫李定国 | 郧阳小君子   作者:郧阳小君子  书名:我大哥叫李定国  更新时间:2021-03-29
 
四十家丁分做两部,一部分人手持火绳枪,一部分却是手持燧发枪。

兵卒们将长枪竖在地上,从火药袋里掏出一个小竹筒,拔掉塞子,将火药倒入枪筒里,然后用通条压实。

一枚圆形小木片被推入枪膛,这种木头出自南方,最是结实,纵然只有指头肚大小的一个圆,确能抗住火药的冲击。

子弹是铅丸。

在这个时代,全世界都在使用铅弹作为子弹。

为了不使火药泄漏,兵卒们需要用通条将子弹锤的微微变形,刚好堵住枪膛。

如此一来,因为子弹契合枪膛,使得子弹的射程更远。

窦逐北仔细的看着,在这一步骤上,双方都是没有差别。

家丁们几乎是同时装填完了子弹,所花费的不过是几个呼吸罢了!

窦逐北脸色一变,他再次被这群家丁的强悍给震惊了。

这装填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要知道火绳枪时代,纵然熟练的射手,一分钟也只能装填、射击三轮,偶有一二顶尖的,也不会超过五轮!

而面前的四十个家丁,最慢的一个,怕是一分钟之内也能射击四次!

窦逐北变了脸色……

他可是一直在摸着自己的脉搏计时呢!

他死死的盯着现场,区别要来了!

火绳枪与燧发枪,前半部分的装填动作都一样。

枪膛内装填的火药,这时候都过渡到了颗粒黑火药,而引发药却是粉末状的黑火药。

两种枪械不同的是,两者的药池这里有了差别。

燧发枪的引药池,要深了很多!

只见手持燧发枪的士卒,打开了药池的盖子,倒入引燃药,然后将燧石夹上……

而火绳枪士兵,一样是将引发药倒在药池内,然后将一根火线夹在龙头上,又掏出火折子吹燃,点燃引线。

就在此时,区别开始出来了,天上不停落下的雨水,给火绳枪带来了麻烦。

不是引线被雨水打湿造成了熄火,就是引药池的火药受潮,无法击发……

燧发枪都已经击发了两轮了,而火绳枪这边,有士兵竟然还在和雨水较劲!

窦逐北轻笑一声,火绳枪的短板暴露无遗啊!

实际上火绳枪不单单害怕阴雨潮湿的天气,就连刮风天,一样是很难射击的。

在明末,就有一次与鞑子大战的时候,因为大风,而导致火绳枪失效,从而被清兵大败的……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火枪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归属为突火枪、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燧发线膛枪。击发线膛枪,后装线膛枪,半自动、全自动……

在火绳枪出现之前,一些制作精良的火门枪上,就已经有了可以旋转的火药池盖子,平时盖上,战时掀开,可以用来防风、防漏、防潮。

这种设计,在东、西方都出现过,但不是主流,之后这种装置在火绳枪上才变得最为常见。

但很多时候,技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明末的情况是——枪炮匠人们,早就知道防止火药被大风刮走的解决办法了!

但是上级官员层层克扣,给予匠人们的资源和金钱,别说制作防止火药被风刮走的小装置了,匠人们连吃饱饭都难!

更别提制造出质量合格的先进火绳枪了。

文官的漂没有多么恐怖,在历史上有一个鲜活的例子——

朝廷拨给毛文龙的一百万银子,到了毛文龙手上,竟然只剩下三十三万两!

这是文官要杀毛文龙,疯狂弹劾他时,毛文龙大怒,以三连问崇祯“皇上知否”的奏章原文所记录。

这还是对一镇总兵,如此狠的漂没呢!

若是到了普通士卒手上,还能剩下多少呢?

明后期,将领克扣士卒粮饷、官员克扣匠户粮饷已经是一个无官不做的现象了。

文官用剥削所得,过着糜烂生活,武将用空饷、兵血所得,培养家丁,作为作战的主力……

并且要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战争的胜败,已经不是一两件小技术小发明所能改变的了。

(作者小小吐槽一句:明史不能看,看得想骂人,掏空了国家,培养出来的宁锦大军,最后成为了明朝的掘墓人——天下土地,八成都是此部或独立、或参与打下,送给满清的!)

另外,火绳枪上的盖子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明末火绳枪多达十余种。

很多枪械的盖子,都需要枪手手动打开或闭合,这会增加枪手的操作程序,降低射速。

在紧急情况下,新兵枪手还很可能因为紧张,忘记打开火药池盖,导致火绳无法点燃火药池内的火药,从而射击失败。

只有很少的一些火绳枪上有较为复杂的机械联动,在枪手扣动扳机时,火药池盖会自动弹开,确保点火正常。

但这些装置都无法彻底解决,大风吹走火药池内火药的问题。

毕竟火药池盖总是会打开,这会让风“趁机”吹走火药池内的火药。

要想真正解决,大风天气里火药池内的火药不被风吹走,需要等到将火绳枪发展成燧发枪,或是击发枪的时代了。

因为这两种枪械的“火药池”都非常深,尤其是击发枪。

在应对大风天气时,不至于像火绳枪那么被动。

作为一个资讯大爆炸时代,穿越过来的人,窦逐北自然知道火绳枪受天气影响极大,应变能力也差。

其战时击发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七,而燧发枪的战时击发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1834年,英国人测试燧发枪的击发率时,统计发现在不同天候射击6000发,燧发枪却只哑火了922次,远低于火绳枪。

与燧发枪相比,击发枪就更能解决大风天气里,“火药池”内火药被大风吹走的问题了。

因为击发枪上根本就没有火药池了!

其尾部只有一个火帽击砧,用来放置火帽,而只要火帽套在击砧上,那么击砧就处于封闭环境下,根本不存在火药被大风吹走的情况。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