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哭笑不得,哪有这样贬低自己儿子的?
不过这“老气横秋,表情语气和他的年纪及其不符合”也是事实,而且也说不上是诋毁吧。
但是高平安这明明是优点的事,在高凡嘴里却成了“说书人”,要知道,说书人在这时代还是比较下贱的。
“师父,这不能这样说平安师弟啊。”朱元璋忙是为高平安打抱不平,“师父您想想,那些大儒先生们讲的内容元璋都听不进去,反而对平安讲的我却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记在心底里区,那便说明高平安比那些大儒先生们还厉害啊。元璋是觉得,若是平安师弟将他这一套方法教给那些先生们,以后先生们都可以这般生动的授课,岂不是对学习者帮助很大?例如上先生的课,一篇文章元璋要理解并记住,需花费三日,而平安师弟讲出来,元璋只需花费三个时辰不到。师父您想,这何止是事半功倍啊!”
高平安对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极快,记忆力也极强,可年纪小,经历少,这是他的致命弱点。而朱元璋虽说不上多老,可经历也是极多的,但朱元璋还真就不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放在二十一世纪吧,就是个学渣。
要说朱元璋脑子笨,那也不是,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他学习能力就极强,而且脑瓜子转得快,遇到事情反应也快得很。
而那些书本知识,朱元璋虽不感兴趣,可他又不得不学习,要做统治者,就必须要学习这一切,哪怕是在痛苦也得学,否则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自己肚子里没有知识,就容易被别人蒙骗。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下一代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
但这并不能让他学习更加轻松,他依旧坐在书斋里就觉得头疼,犯困。
可以说,若是高平安真有那个能力让朱元璋轻轻松松学进这些东西,可谓是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听朱元璋这样说,高凡也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平安真有你说的这种本事?”
毕竟,高凡看书也头疼啊!
要是高平安真有这本事,那自己以后学习的问题岂不是也解决了?
“千真万确啊师父。”朱元璋眼神坚定。
高凡也觉得朱元璋不会拿这种事来骗自己,“这事往后再说吧,等回去为师让他讲给我听听,若真有这个本事,那为师倒是有些办法让他发挥他自己特有的才能。眼下,还是说说你对陈友谅的安排吧,若是此次事情顺利,你打算如何处置陈友谅?”
“这边毕竟不是陈友谅的老巢,就算拿下了陈友谅,陈部还有六十万大军的兵马,陈友谅此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说实话,他的兵马比士诚师弟他们的要强不少。若是对战士诚师弟他们六十万大军,元璋倒是有些底气。可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哎……”说到此,朱元璋不由得想起以往多次与陈友谅交战,自己都是败多胜少,这次若是败了,那就彻底败了。
本来朱元璋想的是和张部合并之后,又整合了所有红巾军,然后再进行严格的操练,同时训练处一支强大的水军,到那时候再与陈友谅一决高下,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竟是提前了这么多,自己这内部整合还没有弄好,红巾军内部还有不少事需要处理,张部的素质也需要大幅度提高,自己现在说是几十万大军,可除了自己原本的那些原生军队,其他的,朱元璋觉得战力得打个三折。
而自己原生军队曾经与陈友谅对战都是败多胜少,现在这个样子,有胜的可能吗?
“假设你可以战胜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胜了后你又如何处置他们呢?”高凡觉得朱元璋肯定是会赢的,越是在绝境中,朱元璋的表现就越为优秀,何况那些火炮又不是吃素的,只要不选择水上作战,高凡还是有信心的。
就算水上作战,只要给高凡足够的时间,高凡觉得也没问题,造船嘛,多大点事?将火炮安装在船身上之后,在水上那就是无敌的存在,陈友谅的水军素质再优良又如何?一炮过来,还是个肉泥。
之所以一直没有造这种船,一是高凡觉得还不急,事情还没到那一步,二是造船所花费的银两实在太大太大,那就是往里面砸钱啊,以高凡如今的实力,还真扛不住。
而张士诚这边刚归顺没多久,你总不能一来就让别人出这么大一笔钱来造船吧?那岂不是把人当冤大头了?张家三兄弟也是高凡的弟子,又不是吃了败仗的俘虏,不能让人寒了心。
所以这船也,也就一直没造。
这才导致了朱元璋在水上打不过陈友谅。
而每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陈友谅都选择水上作战,水上作战本就不是朱元璋的强项,这一来二去,输多了,自然就输得有些没自信,有些心理阴影了。
否则,今日明明清楚陈友谅的人只有三千,按照朱元璋的性子,你三千,我最多也带三千精锐,绝不是今日这般带了一万人来。
虽然心里明白这次不是水战是陆战,可这心理阴影啊,是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也许朱元璋自己都没发觉这个问题。
当高凡提出这个问题时,朱元璋皱起了眉头,他甚至有些激动,假如我能战胜?我胜了,那这六十万大军,全都可以编入我的麾下?我岂不是便拥有百万大军了?这般强大的军力,只需强化一下训练,稍作准备,到那时,朝廷便完全奈何不了我了,我便一座城一座城的去占领,元军,岂不是会不战而败?
那天下,岂不也成了囊中之物?
想到此,朱元璋忙是摇了摇头,心中苦笑,呵呵,陈友谅可是有六十万大军,我能胜?
“元璋,没有信心。”朱元璋的模样有些沮丧。
“陈友谅在你手上,六十万大军群龙无首,你都这般没信心?”高凡许久没见过朱元璋这般沮丧的模样了,陈友谅和朱元璋以往的战事,朱元璋每次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细讲,兴许是觉得细讲无益,也可能是觉得丢人,总之,高凡只知道大部分时候都是败。
此时见朱元璋这样,高凡不得不怀疑陈友谅究竟给了朱元璋多大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