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和电影奖其实就是电影在艺术化和商业化的两个极端,美国的奥斯卡被誉为是商业电影的标杆,自然欧洲三大电影节就是艺术电影的典范。而电影节能够在这个资本操控一切的电影产业里存活下来其实也是资本的力量,因为资本也很明白一点,商业电影的过度类型化和模式化操作必然导致电影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势必影响到电影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为了纠正商业电影的这种错误趋向,电影资本只能从艺术电影那边汲取人才。
如果说商业电影是NBA的话,是资本直接对话的竞赛场;那么艺术电影就是NCAA,这里既有学院派,也有野路子,总之大家在这里靠着对电影的纯粹热爱而比拼,最后那几个翘楚就能被资本发现而进入NBA的大舞台。所以想凭借欧洲三大电影节进入好莱坞的年轻导演是大有人在,即便电影节的举办方也是心知肚明的。
而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之间也有矛盾和共同点,比如在倾向欧洲电影和非欧洲电影方面,威尼斯显然是最保守的,它是最关注的是欧洲本土的电影导演及作品;而戛纳和柏林则是放眼国际,可即便如此,戛纳是三大电影节最商业的,它跟喜欢日本、加拿大等电影产业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家,而柏林则是侧重于中国等电影工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
而且还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法国是欧洲所有国家里左倾主义思想最严重的国家,一度是这个国家的最大党,而且MAO还曾是法国年轻人的偶像。可就是在法国诞生的戛纳电影节却是最反动的,在冷战时期,戛纳电影节一度是西方阵营反对东方阵营在文化上的桥头堡。即便冷战结束了,戛纳评选出来的大部分中国获奖电影的题材想必大家也能看明白这个电影节的倾向性。
而那个诞生了小胡子的德国却诞生了在自由主义气氛非常浓厚的柏林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是欧洲大型电影节中最早给女性主义题材作品及导演设立专奖的电影节,同样,他们在同志平权方面也非常积极。而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里,柏林电影节是最爱中国导演的电影节。不过所谓的喜欢也是相对而言,毕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经常觉得自己是自由主义捍卫者的德国人也干过很多让中国人觉得厌恶的事情。
林俊秀带着《入殓师》选择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除了这个电影节对日本电影比较友好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戛纳电影节是欧洲最商业的电影节。这种商业不仅是戛纳电影节不排斥商业电影参加主竞赛单元,而且在于伴随戛纳电影节一起举办的国际影视版权交易市场也是全欧洲最大的。林俊秀对于这部电影能不能入围主竞赛单元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更看重这部电影的国际版权交易情况。
别看《入殓师》带着日本电影那种典型的内敛和对人性的思考,但是这部电影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虽然题材严肃,但是整个故事并不压抑,相反一些冷幽默让故事显得轻松了不少。再加上最后的父子和解以及家庭圆满等等标准的好莱坞式HappyEnding等设计,只要片商眼睛不瞎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有票房的。
其实在本土电影走向国际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所谓的“民族化”和“普世化”两个极端的争执。很多人都喜欢叫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仿佛你只要将本土的民族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你的电影就能在国际市场所向披靡。但在林俊秀看来,艺术电影这块不提,但是在商业电影这块,太民族化的电影其实在国际上是卖不出成绩的。
简单来说,就中国国内最知名的文化IP《西游记》来说,如果你的改编是朝着展示“猴戏”、展示“佛道之争”等等民族元素的话,虽然也会有海外观众来看,但是票房却绝对上不去。因为来看的人都是抱着猎奇心理,一旦大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时,那谁还会来看?但是如果你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包装成“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展现孙悟空作为个人对体制的反抗并最后失败的悲情英雄来拍,这部电影只要故事完整并且特效足够好的话,那在国际市场是有大爆的前提。
一部想在国际市场有所建树的商业电影,其故事的本质还必须展现一些普世价值,比如家庭、爱情、友情等等,但是你在展现这些普世价值的时候却可以将自己民族的东西融合进去。这样国外的观众既会被异域风情所吸引,同时又能理解你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有很大可能是可以赚到钱的。
而《入殓师》就是如此,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亲情”。不要真以为欧美人都像营销号写的那样人情冷漠,什么父母将18岁的孩子赶出家门啊、什么孩子对年迈的父母不闻不问啊……大家都是人,不可能全世界只有你爱你的家庭和父母,而别人就不爱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只要注意到美国人的感恩节假期就知道美国人也是爱自己父母的,只不过人家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和我们略有不同。
而回到《入殓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其实就是通过死亡这个沉重、悲伤却又无可逃避的话题来剖析家庭关系。故事的冲突主线是小林大悟与小林美香针对夫妻就入殓师这个不体面职业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与和解;而暗线则是小林大悟与自己父亲及少年时代的和解。
除此之外,除了温泉女老板之外,片中还有好几个有特别意义的葬礼。电影的篇幅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无故浪费一个镜头。林俊秀看完原片之后发现这部电影还真的是“政治正确”,争取尽可能地讨好所有观众。比如电影开幕时的那个TRANS男孩的葬礼,电影没有正面去宣传TRANS到底是好还是坏,而是透过男孩死后和父亲的和解,将整个针对TRANS的讨论化解在父子亲情上。对开明派来说,男孩终于在死后可以光明正大地女装了;而对于保守派来说,父亲终于原谅了儿子,这是家庭的胜利。此外,还有一个少年的葬礼和一个老父亲的葬礼,电影没有回避电影的残忍,但是又通过三个女儿和父亲告别来展示葬礼上的温情。
可以说,电影没有过度煽情,相反一直是隐忍的。这是日本人的情感特性,而对电影来说却是非常好的处理。有一类导演就是恨不得拿着一条皮鞭站在电影院里,责问观众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自己已经被自己感动得死去活来。这就是好导演与差导演的区别,差导演将情感流于表面,总觉得将主角虐得死去活来,再让几个重要角色嚎啕大哭就叫悲剧,就叫感动人心……说实话,看着一群成年人在银幕上哭得比不懂事的婴孩还闹心,估计观众已经开始为荷包感到痛心了。
而在林俊秀在戛纳忙于和各国片商周旋的时候,Vernalossom会社又开始了新一期AKB48成员的招募。因为藤本纱罗纪录片的影响,这次报名的人数又提高了一个档次。现在越来越多怀揣星梦的女孩都将AKB48作为第一目标了,而不像以前,只有等自己被各大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淘汰之后,才考虑进入爱豆圈。现在的AKB48已经不是早安少女组可以抗衡的了,AKB48的影响力已经开始突破爱豆这个狭小的圈子。
而Vernalossom会社也开始征集优秀的剧本和歌曲,因为林俊秀和秋元康都觉得要考虑AKB48一些TOP成员的个人发展了。对于“团魂”这个东西,林俊秀是很排斥的。在林俊秀看来,只有那些混不出头的组合才捆绑卖团爱。结果呢?粉丝的内部矛盾越来越大,TOP成员对组合的离心也越来越强。
说到底,爱豆也是一门职业。如果你在公司里业绩优秀,但是公司告诉你,你必须要带着你的Team一起发展。所以,你的人脉资源要分给你Team的其他人,你赚来的业绩和奖金也要分给他们。一次两次或许你会考虑大家一起创业,忍了!但是,三次四次之后呢?人性都是经不起考验的,而绝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
这样只会造成两个结果,要么是这个王牌成员忍不住了而跳槽去其他公司,要么是他干脆选择一起沉沦。而这两个结果无论哪个对公司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林俊秀和秋元康都觉得,在AKB48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要像SMAP那样各走各的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她们的人气和能力,而她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获得的影响力又会反哺给团队。这样团队和个人之间就能形成良好循环,同时也方便这些成员日后逐步毕业。
“前田敦子和大岛优子的路线肯定不能一样,否则就是我们自己内讧了。”秋元康看着手下人的企划,有些恼火地说道。
人家SMAP选择单人发展的时候,非常聪明地在内部划分了“综艺部”和“戏剧部”,然后每个部的领头人自然是SMAP的2TOP。你真以为中居正广不会演戏?人家主役的电视剧算平均收视率在整个杰尼斯事务所仅次于木村拓哉;至于你认为木村拓哉不会主持,那每年他和明石家的秋刀鱼联合主持的新年特番又是如何上的新年黄金档?说白了,两人故意选择不和对方产生冲突的道路,这样相互之间还能借力。
“没有资源是可以平均分配的,要根据两人的定位和需求分配。算了,让她们进来和我细谈。”
于是刚刚外务回来的两人就被叫到秋元康的办公室,而两人非常难得地看到秋元康正板着脸在那等着她俩。不管外面怎么传闻两人的关系,两人私底下还是挺好的。看到秋元康这一身低气压地坐在那里,两人相互看看,心想到底是谁得罪秋元老师了。插ptererror();